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大观帖 的原始碼
←
大观帖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大观帖</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e51f3deb48f8c5471db58ac3c292df5e0fe7f2d&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9539878&t=b23f1a21d8fa143d58c3111ba50fa45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5%A4%A7%E8%A7%82%E5%B8%96&pn=18&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718983643%2C4268814249&os=808451760%2C4055125636&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ae51f3deb48f8c5471db58ac3c292df5e0fe7f2d%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69539878%26t%3Db23f1a21d8fa143d58c3111ba50fa453&di=7146857200093233153&tt=1&is=0%2C0&adpicid=0&gsm=3c0000000000003c&dyTabStr=MCwzLDIsMSw2LDQ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大观帖 外文名称;Notes of Daguan Period 别名;大观太清楼帖、太清楼帖 得名原因;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 刻帖主持;龙大渊 放置位置;太清楼下 类别;石刻、砖瓦 |}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ref>[https://wenku.so.com/d/654f86beea2f16ca80e2d7ec883b4ff8 大观帖.doc ],360文库 , 2021年2月4日</ref> ==原由== 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炅(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简称《[[阁帖]]》)。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 ==体例== 《[[大观帖]]》仍如《[[阁帖]]》分为十卷。 第一卷:题为“历代帝王法帖”,收入从汉章帝到陈永阳王共18位帝王的法书。 第二卷至第四卷:皆题为“历代名臣法帖”,收入从后汉车骑将军崔子王至唐太子太师柳公权共67位名臣的法书。 第五卷:题为“历代诸家占法帖”,收入从仓颉、夏禹至无名氏“古法帖”共16人的[[作品]],性质相当于前四卷的附录。 第六至第八卷: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第九、第十卷:亦题为“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专收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每卷的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年)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二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 每块帖版前小字上记卷数,中记版数,下记刻工姓名。 帖版较《[[阁帖]]》高些,视觉效果更为舒服。 ==评价== 《[[大观帖]]》虽然在内容上与《[[淳化阁帖]]》相同,但在编排上改正了阁帖的错误,如《[[淳化]]》第二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一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 2字,《[[大观]]》把它合拢了。 大观帖的帖板比阁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尽相同。序略有更易,虽系重新更定,尚有延习之误。 在摹刻上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使转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书甚至言之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古人评语: “《[[淳化]]》为祖,《[[大观]]》尤妙”——北宋·刘次庄 “此正国朝盛时,典章文物灿然备具,百工技艺咸精,其视淳化草创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明·董其昌 ==宋拓本== 拓本又分北宋拓与南宋拓。 ==北宋本== 《[[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拓本传世无多。 工艺:拓工精良。 ==榷场本== 金人占领开封,南北互不往来,帖版亦失陷。1141年“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必须通过的换货纳税市场,即边贸市场),开展边境贸易。为满足南宋士人对《[[大观帖]]》的需求,有人开始“潜拓”少量拓本拿到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又称为“榷场本”。 工艺:帖版边缘多有破损,拓工不精,墨色不匀。帖中“亮”字为避金主完颜亮名讳被磨去,拓工也不如徽宗时精善。 ==明清拓本== 由于原刻石失佚,元,明皆有重刻与翻刻本。明万历间,陈懿卜翻刻本,多流传于世。 <大观>原本明清藏家收传有名者,即有十余家。如晋藩王府、江阴夏茂卿、涿鹿冯铨、北平孙承泽皆有全本。华中甫、王弇州、汪象先、翁方纲、张叔未、张简盦等藏有零本。 (王壮弘《[[帖学举要]]》) ==现存拓本== 现存原石拓本已不足全套: “《[[大观]]》原本······传至今日仅存王弇州本卷二、四、五在故宫,翁方纲本卷六残本在南京大学,张简盦本卷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外故宫尚有卷二、四、六、八、十(中四、六卷残泐甚)。”(《[[帖学举要]]》) ==故宫博物院藏本== 1.明·王弇州本("临川李氏本") 此本为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之物,后经华夏、董其昌、梁清标等人递藏,清代归大收藏家临川李宗瀚(春湖),故又称“临川李氏本”。 内容: 第一册为《[[大观帖]]》卷二,存二十四开半; 第二册为《[[大观帖]]》卷四,存十四开半; 第三册为《[[大观帖]]》卷五,存十六开半。 描述: 三卷皆有缺失。此本为麻纸淡墨擦拓,颇类“蝉翼”,字门清晰雅洁,有“轻烟笼月”之美。 裱本三册合装一函,每册均为红木面。上刻翁方纲隶书题签,署“春湖藏”上款。又有王世贞、华夏、翁方纲、李宗瀚、陈子受等人的鉴藏印,如“华夏”、“伯雅”、“孙氏叔夔”、“翁方纲”、“宗瀚”等110余方,承传有绪。每册上更有清代帖学大师翁方纲的考据性长跋多段,极具学术价值,已全部录入容庚《[[丛帖目]]》中。 2.清·杨氏本 这一套《[[大观帖]]》残本为清代聊城人杨协卿旧藏,大收藏家崇恩为题卷首曰:“宋拓太清楼帖残本真迹,东郡畅氏家藏希世墨宝。”并加跋云:“第二、四、六、八、十,计五卷、百四十七纸、五百三十六行,共装三册。生动腴润,宛与手写无异。”故世称为“杨氏本”。 内容: 第一册为卷二(存十三开半)和卷四(存十开); 第二册为卷八(存十四开)和卷六(存三开半); 第三册为卷十(存十三开)。 描述: 此本为白麻纸,剪方装。浓墨擦拓,墨色乌黑,均匀润泽,字口坚实厚重,笔画锋铩毕现,立体感很强,为宋拓的又一[[风格]]。 裱本三巨册,锦面镶檀边,祁寓藻行书题签。三册上钤有赵孟頫、鲜于枢、范大澈、沈凤举、杨协卿、吴乃琛等人的鉴藏如“迪志堂印”、“大雅”、“范大澈图书印”等印300余方,并缀有崇恩、王拯、杨绍和、孙毓汶等人的题跋。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曾著录此本,并发表局部照片五张。 ==南京大学藏本== 翁方纲旧藏第六卷残本一册。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 ==国家博物馆藏本== 固始张简盦藏第七卷一册,第一、三、九卷则已无留存。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e06585bsc6m|480|270|qq}} <center>任丘张强临大观帖(二)2</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
返回「
大观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