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大克鼎 的原始碼
←
大克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大克鼎11.jpg|300px|缩略图|右|<big>大克鼎</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22/8fd8d4eee7a94f7da79c04224f801cf9.jpeg 原图链接][http://www.erhainews.com/n7073846.html 来自 百家旅游官媒自媒联盟 的图片]]] '''大克鼎''',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ref>[http://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9-05/30/content_7202318.htm “海内三宝”之一: “大克鼎”],杭州网,2019-05-30</ref>。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年龄2900多岁,身高93.1厘米,体重201.5公斤。与同时期的青铜兄弟姐妹相较,它绝对是个“重量级”。 ==出土和流传== 大克鼎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铜器]],一同出土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 该鼎出土后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咸丰九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陷害,遭朝廷议罪。辛亏当时担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帮助。然后[[左宗棠]]得到大克鼎后赠送给了潘祖荫,以谢搭救之恩。宝鼎便一直收藏于潘家,[[潘祖荫]]死后,其家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如大盂鼎等南迁苏州。其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后被起义新军所杀)、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苏州]]家中。1951年,潘氏后裔潘达于女士将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在内的4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ref>[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5/0722/126470.html 苏州潘氏后人捐献大盂鼎大克鼎成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新闻网江苏新闻,2015-7-22</ref>。 ==形制==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纹饰== 该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即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铭文== ===大克鼎铭文=== 鼎腹内壁上有[[金文]]28行,基本上每行10字,仅一行11字,另有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根据铭文记载,该鼎由一位名为“克”的西周贵族铸造于[[周孝王]]时。铭文内容分为两段:首段记载了克对其祖父师华父的赞誉,因其功绩,周王任命其孙克担任膳夫,负责出传王命;次段记载了周天子对克官职的册命和赏赐,克接受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此鼎歌颂周天子的美德,同时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该鼎铭文笔画圆润,布局完整,代表着金文文字发展的新阶段。 ==视频== ===<center> 大克鼎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大克鼎的故事</center> <center>{{#iDisplay:p0685ye6tv4|560|390|qq}}</center> <center>如果国宝会说话 大克鼎: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center> <center>{{#iDisplay:b0796qex0t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3 金屬器物]]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970 技藝總論]]
返回「
大克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