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多動症 的原始碼
←
多動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多動症.jpg | thumb | 300px | 多動症 <br> [https://kknews.cc/zh-tw/health/89xko3l.html 原圖鏈接]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語: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為ADHD),涵蓋注意力缺失症(英語: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縮寫為ADD),是神經發展障礙的精神疾患。它的特性是難以專注、過度活躍、做事不考慮後果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合年紀的行為,有注意力缺失的個體也可能有情緒難以調節的問題。這個症況出現在12歲以前,持續超過六個月,至少在兩種情境底下發生。(例如在學、家中、或是人際互動等等)除了小孩可能會難以專注,所以課業表現差 ,這個症狀也跟其他心智障礙或藥物濫用有關。雖然這個症狀會導致難以專注的"障礙",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中,很多過動症者對於他們感興趣的任務中,可以保持專注,此狀況被稱為超專注。 ==多動症有哪些症狀== 1.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患者如翻手、繫鞋帶和扣紐扣都不靈便,左右分辨困難。少數患者伴有語言發育延遲、語言表達能力差、智力偏低等問題。 2.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主觀控制力不足,不能注意聽教師講課,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心。 3.活動過多:在課堂座位上不停扭動,做小動作,東張西望。下課後如脫韁野馬,無目的地狂奔亂跑。 4.衝動任性:易[[激動]],好發脾氣,衝動任性,做事缺乏考慮,不顧後果。常隨心所欲進行搗亂,破壞東西、[[偷竊]]、鬥毆、惹是生非。 5.心理改變:情緒不穩,有的興奮不安,話多,愛管閒事,做事[[毛躁]],難以入睡 6.學習困難:多動症兒童智能並不低下,但約有60%左右學習困難。 7.品行障礙:品行障礙表現為攻擊性行為,如辱罵、打傷同學、破壞物品...說謊、逃學、離家出走...。<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health/89xko3l.html | title= 多動症有哪些症狀 揭秘兒童多動症常見的18種表現 | language=zh | date=2016-11-17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七麗女性網 | accessdate=2020-04-30}}</ref> ==多動症的原因== *有證據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能是大腦的細微功能欠佳的結果,特別在大腦前額葉部份。 *有可能是先天的或後天因素造成。因為這種病變在生化生理的分子層面,所以腦波或電腦斷層檢查都無法檢測出來,不需刻意費時費力去做,其診斷主要由醫師經由病要、臨床表徵及行為表現來確定診斷。 *過動症的病因聚說紛紜,一直到目前,醫學界經過幼兒的病因,也不十分明瞭,主要可歸因於三個因素: **生理因素:大腦是控制行為、情緒、思考的中樞,所以有些學者認為,過動症是由於腦中某部位的功能失調所造成的。(在遺傳學研究提出,過動、酒癮、憂鬱症等的父母,生出過動兒的機率較高。) **心理因素:兒童在長期缺乏情緒刺激的環境下,容易出現注意力不佳及過動行為、心理壓力、家庭失衡、焦慮情緒等等,也常會引起注意力及過動的情形。 **環境社會因素:環境刺激控制的欠佳、以及父母對兒童行為做不良的行為調節,都可能使得兒童產生過動的症狀。<ref name="林新醫院">{{cite web |url=http://www.lshosp.com.tw/衛教園地/復健科/什麼是過動症/ | title= 什麼是過動症| language=zh | date=2016-11-17 | publisher=林新醫院 | author= | accessdate=2020-04-30}}</ref> ==参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415 西醫學]] [[Category:300 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多動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