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墓碣文 的原始碼
←
墓碣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 《墓碣文》</big> ''' |- |<center><img src=https://cdnimg103.lizhi.fm/audio_cover/2018/11/06/2702066977538287623_320x320.jpg width="250"></center><small> [https://www.lizhi.fm/68117473/2702065989392615430 来自荔枝网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mù jié wén 》</big> '''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墓碣文》<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269846/ 《墓碣文》——鲁迅.豆瓣小组. 2011-07-23 </ref>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散文诗 '''创作年代''' :1925年6月7日 |} '''<big>《墓碣文》</big>'''<ref>[https://www.360kuai.com/pc/9863e5fbfc1f9dcee?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鲁迅《墓碣文》赏析.快资讯. 2018-12-17] </ref>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作者在文中通过一个梦境,描写了墓中人内心的虚无与灰暗,以及意欲认识和摆脱这种心境而不能的焦灼和痛楚。最后以“我疾走,不敢反顾”来表示对这种思想情绪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当时深刻的思想苦闷和严格进行自我解剖的精神。 ==作品原文== 墓碣文⑴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⑵;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⑶其身,终以殒颠⑷。……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⑸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⑹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⑺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07-17/52243.html 墓碣文.中国作家网. 2007年07月17日] </ref> ==词语注释== ⑴墓碣:碣,碑头圆者(头之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墓碣,即坟墓上立的碑,碑头是圆的。 ⑵中寒:中医病名,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⑶啮(niè):咬。 ⑷殒(yǔn)颠:殒灭颠覆,亡殁。 ⑸阙口:即缺口。 ⑹蒙蒙:不明貌。 ⑺抉心:抉,挑出,挖。抉心,即挖心。 ==创作背景== 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22日[[《语丝》]]周刊第32期。 这首散文诗写在五卅运动开始后不久,作者鲁迅在工农斗争的鼓舞下,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沉着勇猛地作战。为勉励自己和告诫同行者,在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埋葬一切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坚持斗争,故作此文。 ==作品鉴赏== ===内容赏析=== 在现实斗争中,作者鲁迅不断同旧我决裂,此文也就是他与自己思想阴影决裂的墓碑。 文章写作者鲁迅梦中的见闻和经历,作者借碑文和死尸反映了他当时痛苦的思想斗争。全文分墓碣文正面文字和墓碣文阴面文字,中间穿插墓中死尸的情况。 首先,写墓碣文的正面文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展现死者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热情地浩歌呐喊的时候,突然“中寒”得病,感到周遭环境的冷冽;病中思想迷乱,在追求天堂一般的美好未来中看到了地狱般的深渊;在现实的事物中看见死后一无所有的虚无;终于无法救治,在无所希望的绝望之中,得到超脱尘世苦闷的结果(死亡)。后面的文字:“……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离开!……”这是死者死后的情况:死去的游魂,化成一条口有毒牙的长蛇,这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作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毒蛇的“自啮”同鲁迅的自述一样,是展示内心寂寞痛苦之感和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作者鲁迅通过墓碣文的正面文字要说明:一个曾经“浩歌狂热”的战士,在黑暗寒冷的社会的压迫下,如何由充满希望而转向失望和虚无。对这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情绪,他是否定的。他要像毒蛇自啮一样,进行痛苦的解剖和批判。末句“离开”,是叫人们“离开”,不要受其“毒气和鬼气”的传染。这表现了作者鲁迅与思想阴影决绝的态度。 其次,写墓中死者的情况。他“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简笔勾勒,说明死者遭遇凄惨,却能泰然自若。这也是作者鲁迅自我的写照。他遭受到军阀以及“正人君子”、御用文人等的攻击诬陷,但他仍泰然自若,奋然前行。 再次,写墓碣文的阴面文字:“……挟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之?……”这是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他“挟心自食,欲知本味”,即他想弄清自己消极虚无思想的本源,但在激烈的自我解剖(“自食”)中,内心的“创痛”极其“酷烈”,无法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痛定之后”,事过境迁,“心已陈旧”,更难知道“本味”之所在。这说明死者尚未掌握先进的思想武器,找不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所以,死者希望人们“答我”,回答他,帮助他解决思想问题。否则,就请“离开”,以免受他消极虚无思想的影响。死者又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他期待旧我彻底消灭,化为灰尘,到那时,他将表示由衷的欢欣。 最后,写“我”的态度:“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表明作者鲁迅与死者虚无绝望的消极情绪毅然决裂。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我以为这是一首象征的散文诗。在解读它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似乎值得注意: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对于诗句内涵的解释留有余地,尽量保留此类创作所具有的思想内容的艺术弹性,不要解释得太死了,太坐实了;第二,要处理好一个象征艺术作品的内涵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关系。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相关视频 == <center> ===「 陶里花间 」《墓碣文》作者:鲁迅=== {{#iDisplay:s0513ib8lz7|640|360|qq}} </center>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30 中國文學總集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墓碣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