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埃迪卡拉纪 的原始碼
←
埃迪卡拉纪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埃迪卡拉纪</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b18b53b0c839e883.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273098&sid=6486523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埃迪卡拉纪'''(英语:Ediacaran),又称艾迪卡拉纪、[[震旦纪]],是[[元古宙]]最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6.35-5.41亿年前。学者曾用这个名字指称不同阶段,直到2004年5月13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明确定义其年代,这是这个组织120年来首次对其加时期定义。最古老的动物遗迹可追溯至十亿年前,但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于约六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 埃迪卡拉动物群因为发现于南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山而得名。1946年,一位澳洲地质学家(Reg Sprigg)在古代的沙岩板中留意到一曾在这里发现显生宙以前的化石。研究这些化石的科学家(Martin Glaessner)认为这是珊瑚、水母和蠕虫的先驱。以下几十年,南澳大利亚还找到很多的隐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这些化石都叫作埃迪卡拉动物。一开始,人们认为埃迪卡拉动物是寒武纪的动物,但经过仔细的观察,埃迪卡拉化石比寒武纪还久远,应属于埃迪卡拉纪。 本纪曾被一些人称为震旦纪(Sinian)。震旦纪的名称来源于中国,"震旦"是中国的古称。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时至今日,中国学者仍经常这么称呼,中国教科书上一直称此纪为震旦纪。俄国人又把埃迪卡拉纪称为文德纪,他们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又发现了一些古线虫动物的化石。 =='''简介'''== 这个期的开始与其他地质时代不同,不按照[[化石]]变化。在这个时期的出现的软体生物很少留下化石。埃迪卡拉纪是从一个有不同化学成份的岩石层开始。这个岩石层13C非常少,说明当时全球性的冰河时期结束。(参见《科学》杂志文章)。 埃迪卡拉的名字来自南澳大利亚得里亚的埃迪卡拉山。1946年,Reg Sprigg曾在这里发现显生宙以前的化石。研究这些化石的Martin Glaessner认为这是珊瑚和海虫的先驱。以下几十年,南澳大利亚还找到很多的隐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这些化石一起叫做埃迪卡拉动物。 本纪曾被一些人称为[[震旦纪]](Sinian)。震旦纪的名称来源于中国,"震旦"是中国的古称。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时至今日,中国学者仍经常这么称呼,中国教科书上一直称此纪为震旦纪。 =='''评价'''== '''简介''' 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 '''特征''' 埃迪卡拉动物和今天的大多数动物不同,它们既没头、尾、四肢,又没嘴巴和消化器官,因此它们大概只能从水中摄取养分。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著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有几种化石比较像后来动物的先驱。 '''例子''' 查尼亚虫、斯瓦特虫、狄尔逊水母(Dickinsonia) 虽然在埃迪卡拉纪出现了很多的生物,但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埃迪卡拉动物分成两支,它们有的成功演化成更有活力,更具进攻性的动物,有的则走向灭亡。而它们的特征也永远消失于历史舞台上。 '''进化''' 迄今为止,生命在地球上已经延续了35亿年,但是这其中却有近30亿年是水生细菌和藻类的时代。尽管生命在不断的自我完善,几十亿年中,先后出现了真核生物并显现出多细胞个体的趋势,但这一时期的生命仍然是非常原始的。这一局面在藻类时代行将结束时出现了变化。1947年,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地区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距今6、7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古生物共计8科22属31种,这标志着原始的生命形态在经过30亿年的准备之后,其积累的生命能量和无穷的创造力即将喷薄而出。生命演化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有几种化石比较象后来动物的先驱。埃迪卡拉后期,有一些虫子爬行的痕迹,也找到一些小的硬壳动物。可是大部分的埃迪卡拉动物是一些不能动的球,盘,叶状体,和以后的动物没有什么关系。学者之间,这些化石到底是什么也有很多争论。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批新的化石,是神秘的、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的化石,化石保留着三维的特性。埃迪卡拉动物被认为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导火索"。因为埃迪卡拉动物是软体的,所以它们的化石很难找到,人们对它们也缺乏了解。加拿大纽芬兰的错误点(MistakenPoint)有埃迪卡拉动物的化石集合,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在那里只发现过二维的印记样品。GuyM.Narbonne描述了一组从这个化石集合中找到的三维的化石,其中有保存下来的30微米之小的特征。和其他在错误点找到的同类化石一样,这些生物体看起来有点像植物,有从干上分支出来的被称为"小叶(frondlet)"的结构。这些小叶结构可能是由茎支撑在海底上面,自由地漂浮的。新化石还展示了一些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小叶排列。Narbonne说,现代动物没有明显的类似结构。 由这些,可以证明,在埃迪卡拉纪时期,已经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 下一步,地球生物的进化方向就在于出现了明显的、规模的真核生物(即现代生物)时期。 2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2008年第9期)刊登了一篇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题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幕次性氧化作用和生物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从陡山沱组稳定碳、硫同位素的变化角度出发,揭示了埃迪卡拉纪早中期海洋和大气中发生的氧化事件,并结合中国华南陡山沱组的化石记录,认为氧化事件与生物演化事件关系密切。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客座研究员肖书海博士,以及该所周传明和袁训来研究员参加了该项研究。<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519040748737222&wfr=spider&for=pc 埃迪卡拉纪]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62 演化論]]
返回「
埃迪卡拉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