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土魠魚 的原始碼
←
土魠魚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土魠00.png|400px|缩略图|右|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照片來自]]] [[File:土魠02.png|400px|缩略图|右|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照片來自]]] '''土魠魚'''又稱「鰆魚」,是台灣沿海經常可以捕獲的魚類。不過土魠魚的主要產地還是在「澎湖」。因地利之便,台南人比其他縣市人更容易吃到[[澎湖]]正港的土魠魚,也因此發展出著名的料理「[[土魠魚羹]]」、「土魠魚粥」。 土魠魚的產季是從秋天開始,但到了冬天,魚兒的脂肪量變得豐厚,肉質更細緻、此時期的土魠魚售價最高,但也是最美味的時刻。 品質高等的土魠魚,肉色偏白,像年輪一樣一圈圈的白色油脂非常鮮美,也造就魚肉多汁的口感。<ref>[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ref>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 土魠魚富含DHA及EPA,魚油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魚下巴的內成透明膠狀,富含[[膠原蛋白]]等。 土魠魚其魚油屬於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買回後,要愈早煮食愈好,最好以清蒸或烤烹調,儘量避免油炸,可以保留較多的DHA及EPA。眼球附近的脂肪組織含較多Omega-3脂肪酸域,可多吃。 土魠魚除含普林,內臟部份常含高量[[膽固醇]],有[[痛風]]或高脂血症患者不宜攝取過量。一天建議攝取量約為40~60克,且一星期以攝取2~3次為佳,絕非吃愈多愈好。<ref>[https://blog.xuite.net/wolf9988/twblog/126797858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阿成海鮮舖 (漁人島海物)]</ref>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熱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質20.1公克、脂肪9.7公克、醣0.1公克、礦物質1.5公克、鈣13毫克、磷220毫克、鐵0.8毫克、鈉65毫克、鉀490毫克、維生素A醇12微克、維生素A的效價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 0.09毫克、維生素B2 0.35毫克、菸鹼酸9.5毫克等。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比為0.87在理想值1~1.5之下,在深海魚中是較低的,Hegsted氏食物升膽固醇指數6.0,所以不容易上升膽固醇;n-6/n-3比為0.1在理想值5以下;維生素E/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為0.6,在理想值0.4以上。<ref>[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61538 土魠魚,【洪醫師的美食廚房】-健康遠見]</ref> ==認識土魠魚== 土魠魚泛指鯖科馬鮫屬的海魚,又稱「馬鮫魚」、「馬加魚」、「鰆魚」,台灣沿海都有出產,以澎湖白金土魠最佳,是極受台灣人喜愛的年節魚類,被列入十大美味魚類之一。台灣的土魠魚大致有以下數種: ===台灣馬加鰆=== [[File:土魠01.gif|300px|缩略图|右左|台灣馬加鰆[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照片來自]]] 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 通稱「斑點馬鮫」,俗稱「白腹仔」、「白北」,過去曾為澎湖白金土魠魚種,後來經濫捕後產量下跌、品質下滑,「白金」頭銜遂被康氏馬加鰆取代。 外型: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魚身帶有銀白色與深褐色斑點,體長約70cm;和白金土魠非常相似,故常常被不肖商人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煎食或煮湯皆宜。 ===高麗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 通稱「朝鮮馬鮫」,俗稱「闊腹」、「破北」、「高麗鰆」。 外型:體長較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褐色斑點。。 食用:體型大、魚肉多,價格實惠,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煎食、煮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File:土魠03.jpg|缩略图|日本馬加鰆[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照片來自]]] ===日本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通稱「藍點馬鮫」,俗稱「馬加剪」、「正馬加魚」、「真馬加魚」。 外型:魚身細長而側扁,色澤銀亮,背上有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體長可達1m,常被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可油煎、煮湯、做成生魚片或鹽烤,亦可加工成罐頭。 ===康氏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一般稱「馬鮫」、「土魠」、「馬加」、「鰆魚」,現今澎湖白金土魠魚,品質上乘、價高,現在夜市小吃大多用「白北」及其他種類的假魚來製備土魠魚羹。 [[File:土魠06.gif|250px|缩略图|右|中華馬加鰆[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照片來自]]]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波形黑色橫帶,體長可達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製成土魠魚羹、[[魚酥]]。 ===中華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 通稱「中華馬鮫」,俗稱「大耳」、「中華鰆」、「疏齒」。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成魚體側具不規則黑色窄橫帶,體長可達2m。 食用:煎食、煮湯,多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ref>[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土魠魚,食譜自由配-自由時報]</ref>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市面上有著另一種叫做「石喬」的魚,因為和「土魠」同為鯖科魚類,外型非常相似,因此常被冠上「土魠」品名販售,但價差卻有4、5倍之多,且使得許多人對於土魠魚的口感印象有著錯誤的認知。 ===一、體型=== 若只是匆匆看一眼,真土魠康氏馬家鰆與石橋仔模樣還真像。但體型不太一樣。真土魠像橢圓形,[[石橋]]仔較為細長。 ===二、嘴型=== 從嘴型最好辨識石橋仔與真土魠,會發現兩者的嘴型很不一樣,真土魠像鮭魚般下顎比較厚,石橋仔的嘴上下都尖尖的。 ===三、尾鰭=== 真土魠的尾鰭弧度比較彎呈V字,石橋仔的尾鰭弧度較平呈三角形。<ref>[https://blog.wonderfulfood.com.tw/2018/03/21/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台灣好農部落格]</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00"> File:土魠08.jpg|缩略图|體型、嘴型[https://blog.wonderfulfood.com.tw/ 照片來自] File:土魠09.jpg|缩略图|尾鰭[https://blog.wonderfulfood.com.tw/ 照片來自] File:土魠05.png|缩略图|分辨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 照片來自] </gallery> ==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魚?== ===乾煎土魠魚=== 最能吃到「土魠」鮮甜滋味的方式就是「乾煎」。只要簡單將魚片抹鹽,將兩面魚片煎成黃金色澤,即可享受外酥內嫩口感。如果想要品嘗另一種不同的口感,可以冷藏鹽醃4~5天,魚肉縮水後變得更紮實,適合喜歡魚肉帶有Q彈口感的饕客!<ref>[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ref> ===土魠魚羹=== 食材:土魠魚塊適量 [[高麗菜]]一碗 [[金針菇]]一把 [[木耳]]兩朵 [[香菇]]六朵 [[紅蘿蔔]]絲適量 蒜末五瓣 油蔥酥適量 柴魚片半包 香菜末適量 調味料:鰹魚粉兩匙 醬油適量 烏醋適量 鹽巴適量 太白粉水適量 1.準備材料 2.冷水加入柴魚片、鰹魚粉煮滾,煮滾後將柴魚片撈起。(可撈可不撈,個人覺得撈起口感較好) 3.加入各項蔬菜熬煮。土魠魚塊放氣炸鍋氣炸180度12分鐘 4.煮滾後加入醬油、烏醋、白胡椒粉、鹽巴調味 5.煮至沸騰,加入蛋花 6.加入太白粉水勾芡 7.最後加入香菜末便可以起鍋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00"> File:土魠04.png|缩略图|乾煎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照片來自] File:土魠07.jpg|缩略图|土魠魚羹[https://icook.tw/recipes/378544 照片來自] </gallery> ==土魠魚歷史變遷== 戰後初期民國四十幾年澎湖移民大量移居高雄,那時哈瑪星漁港仍是高雄最大漁港,前鎮漁港尚未形成氣候。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政府大量投資並改建前鎮漁港,使之成為臺灣最大漁業中心,也是全臺漁獲量交易最大漁港,更關鍵的是前鎮漁港取代了澎湖的馬公漁港,成為臺灣土魠魚捕撈與交易最大的漁港。 大高雄從清代到戰後的歷史變遷與消費文化。就目前歷史文獻看來,土魠魚在清代臺灣的記錄以澎湖地區為主,臺灣地區為輔。大型土魠魚源自澎湖海域,魚汛始於秋冬到隔年春天為止,不同的年代各有不同稱呼,例如塗魠魚、鰆魚以及土魠魚。清代臺灣關於塗魠魚捕撈技術與魚汛知識記錄有限,對該魚的消費情況了解有限。進入日治時期之後,陸續在臺灣沿海出現鰆魚漁場,對澎湖海域的鰆魚漁場以及鰆魚知識了解更加深入,使得牠在臺灣本島的消費日益普及。 土魠魚對大高雄的重要性始於日治時期高雄州哈瑪星的築港,以及戰後高雄前鎮港的開發,最關鍵的因素則是大量澎湖移民遷徙到高雄謀生活。的確,二次戰後的高雄前鎮港在硬體設施與漁船配備上更加完善,有助於捕撈澎湖海域的土魠魚,因此前鎮漁港也逐漸取代昔日土魠魚捕獲量最大的澎湖馬公漁港。另一方面,早期澎湖生活貧瘠,經濟發展有限,迫使不少澎湖百姓遷徙到高雄討生活。他們將捕撈魚類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帶到新環境,配合當時高雄工商經濟繁榮,使高雄土魠魚捕撈行業蓬勃發展。<ref>[http://www.khm.org.tw/storage/files/1269/original 土魠魚的歷史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ref> ==視頻== 澎湖土魠魚購買必備知識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zagxnk7KJ4}} 台灣經典小吃 土魠魚羹 在家也能輕鬆自己煮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Rs2_nbgHw}} 石喬混充土魠魚 狂撈5倍黑心錢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7lyUKI1eE}}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魚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土魠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