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回族宴席曲 的原始碼
←
回族宴席曲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回族宴席曲</big> ''' |- | [[File:0 (17)4567-09867.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9144/20200624015329-2046572892_jpeg_700_509_51241.jpg/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3483634,3483634&lemmaId=68963890&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9144%2F20200624015329-2046572892_jpeg_700_509_51241.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称“家曲”、“菜曲儿”。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五类。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回族宴席曲 流传地区:[[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遗产名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编号:Ⅱ-118 申报单位: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历史渊源== 回族宴席曲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是纯粹的回族音乐。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 ==主要特点== 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宴或其它喜庆场合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也叫“菜曲儿”。演唱宴席运用的是娓婉、细腻、活泼、优美等声腔,有时竟至哀婉凄切。演唱时一般不要乐器伴奏,全凭丰富的声音、表情,载歌载舞,伴有舞蹈动作取得感人的效果。宴席曲既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优美朴素,人们参加回族的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常常会听到优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调大都婉转又而柔和,歌词优美而又动听,节奏欢乐而又轻快,气氛喜庆而又热闹。演唱者边歌边舞,有时唱到动情处不期然间众人会齐声而合,使每个参加婚礼的人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为新婚典礼锦上添花,喜中加乐。除了欢快、风趣、喜庆的一面,宴席曲的灵魂在于它所携带的浓浓的忧郁。有“家里嫑唱《莫奈何》,出门了嫑唱《祁太福》”的习俗。 ==表演形式== 宴席曲的表演形式,有独唱、二人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宴席曲演唱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倒唱。一首曲从头(到)尾演唱完后,改换一种曲调后倒唱回来《[[倒唱四季]]》、《[[孟姜女]]》、《[[十里长亭送亲人]]》等,倒唱时的调子一般热烈欢乐。 宴席曲多以方阵队形对舞,舞蹈主要有“鹰舞”、“鹦哥舞”、“筛子舞”等。除了大传,一般的散曲、季节歌、五更调都可以,边唱边舞。也可以采取歌伴舞的形式表演。其动作特点常与回族的劳动、生活、习俗相关联,由于回族歌曲常用凤凰、蝴蝶、牡丹、鸽子等雍容华贵的形象和羊羔、青草、甘泉等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起兴,所以舞时手臂动作多变的特点恰似蝴蝶飞舞、风凰展翅,动作秀而不拘,美而不俗;腿部柔韧地屈伸,似放牧人赶着关群在云中走,动作起伏稳重,柔中有韧、潇洒自如、头部碎摇和敏捷地摆动、眼神配合巧妙,这些都抒发了宴席中的喜庆欢快之情。 宴席曲的演出程序,主要分以下步骤,曲把式们来到东家大门口,唱《恭喜曲》,进到家中拉开场子后,先由曲把式头儿《表礼》致赞词,然后开始正式的演唱。演唱的起首曲为《抬起吗头儿瞧》,接下来根据主人所点的曲目,进行一一表演。如果这一家出现两组演唱家,可就热闹了,必不可少的要进行对阵打擂,你一歌我一曲,不把对方唱的哑口无言绝不罢休。宴席曲的演唱,有唱一晚夕的,也有连着三晚夕的,这就看唱家们的肚子里的货有多少和演唱上的功夫有多大了,宴席曲演唱到最后以一曲《谢东家》作结束。 宴席曲中还有化妆(化装)小品节目,如《拉鹅》、《拉骆驼》、《怕老婆顶灯》、《小放牛》、《碗儿匠》等,说、唱、演相结合,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表演形式。 ==传承价值== 从宴席曲的演唱风格和内容可分为五类,包括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来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内容== 按照民间音乐的一般分类法,《[[婚典喜乐·宴席曲]]》一书中将之分为了6个类型。 一、表礼,婚礼的祝赞词。 二、散曲,其中包括恭喜曲、婚礼赞歌、劝化人心曲、劳动曲、爱情曲、苦曲等等格式各异,长短自由的曲令。 三、大传,亦即叙事曲。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表现出征、战争的题材,如《大老爷》、《挑大兵》、《高大人人领兵》、《杨大人领兵》、《草天参军》等;另一类是表现妇女婚姻生活的题材如《方四娘》、《三娘教子》;第三类是表现历史题材的如季节歌。这是按照一年四季,或者十二个月进行叙事或抒情的曲令。内容多样,曲调也有各有特色。 四、五更调,以长夜五更天为载体,按顺序演唱,其题材以情歌为主,也有一些苦歌和叙事曲。 五、小令,包括《尕老汉》、《飞凤凰》等一些酒曲和短小的杂曲。 六、打莲花,也叫打调。这是以说唱形式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夸张大胆,常常引人捧腹。打莲花,起首有一段,近似于流行歌曲的说唱,接下来以独白的形式讲一个诙谐的段子,中间加一段莲花调。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懒大嫂》、《长婆娘》、《海子车骂女婿》,又有表演者即兴创作的脱口秀,表现了回族人性格中风趣幽默的一个侧面。 回族宴席曲有九十余种曲调,代表作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五更月》、《四季青》、《八大光棍宴席曲》等。 ==相关风俗== 回族宴席曲叫做“家曲”,是与所谓“野曲”(花儿)相对的。所谓“家曲”就是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花儿”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不准在家里、村庄里唱。“花儿”大部分属于情歌,内容较“野”,在家里、村庄里唱,“有伤风俗”,不伦不类。凡是“花儿”家乡的人,都讲究这个风俗。有些胆大妄为的人,因在村庄里唱“花儿”,曾引起过不少的纠纷。这是因为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而造成的。就是宴席曲,一般也只许在“宴席场里三天没大小”的情况下,或是喜庆的日子里,才进行演唱,平常不随便唱。1949年以后,此种规矩虽有突破,但在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宴席曲歌手只能演唱传统的爱情故事,要是歌手言词不当,就会遭到主人的指责。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回族宴席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f>[https://www.maigoo.com/citiao/155309.html 回族宴席曲]买购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00 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回族宴席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