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四大须生 的原始碼
←
四大须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 '''<br><img src="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7128669ee4254acf88f644321ca81988.jpeg" width="32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ref>[https://www.mshxw.com/lishi/lswh/zgwh/12626.html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我爱历史网</ref> ==基本信息== *中文名:四大须生 *简要概述: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派别介绍:余派、谭派、马派、杨派 ==名称来历== '''前后四大须生来历''' 20世纪2、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渐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了和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 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艺术成就== '''四大须生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就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而言,前后四大须生中的七位艺术家应该是不分彼此的(特别是就目前唯一能作为实物参照的声音资料来看),至少是各具特色,各有长短。至于排位上的差别甚至厚此薄彼的观点,也只能是后人的一厢情愿。从两届老生名家走过的艺术道路来看,他们虽处不同时期,在京剧老生行中,都不是笃守师承、亦步亦趋,而是继往开来,启迪后学,无论在唱、念、做、舞诸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各有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开拓了老生行当精进求新的广阔道路,值得青年一代学习和借鉴。 ==人物简介==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余叔岩 '''<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5c926f9e53c5487ca67cd90120b528ce.jpeg " width="15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高庆奎 '''<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0db6a2eddfd64dbd958778cc5e17c9e6.jpeg " width="20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余叔岩(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罗田,生于北京。老生余三胜之孙,青衣余紫云之子。曾从师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继承谭派,又有所创新,形成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ref>[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京剧里的“前后四大须生”]搜狐网</ref>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韵味醇厚、苍劲挺拔,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问樵闹府》《定军山》《状元谱》等。 他的弟子有[[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王少楼]]等。 '''前四大须生-高庆奎''' 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师从[[贾洪林]]、[[贾丽川]]等人,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他并不在乎。30岁后才唱出名气,1921年自组“庆兴社”(后改庆盛社)。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除了演《辕门斩子》《[[斩黄袍]]》等,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杨椒山参严嵩》等爱国剧。赢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 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中年后因嗓音劳累过度,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卒于1942年。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盛藻、李和曾、白家麟、沈金波、李宗义、朱鸿声、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前四大须生-言菊朋'''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言菊朋 '''<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39debd237ae04b148b3d75764b7cf7ac.jpeg" width="20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马连良(前、后四大须生均在列) '''<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0186059e1d99405ca5676d2a236c96d2.jpeg" width="20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言菊朋(1890——1942),名锡,蒙族。初为票友。1923年,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师承谭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声调值,形成婉转跌宕的“言派”唱腔。也与[[程砚秋]]、[[尚小云]]、[[杨小楼]]有过合作。晚年体弱,死于贫病交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经久不衰'''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北京人,回族。幼年在“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学习基本功。9岁登台。1922年与荀慧生合演《宝莲灯》、《打渔杀家》。1927年自组“春福社”(后改名“扶风社”),解放后回国,以嗓音柔静、韵味饱满著称。马连良的唱腔委婉洒脱,念白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马连良的嗓音甜净醇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方面发展。对于气口、音量甚至音色都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演唱从容舒展。唱腔新颖细腻,流畅华美,大段成套唱腔固然饱满酣畅,而小段唱腔或零散唱句同样推敲打磨,愈见精彩,决不草率从事。 马连良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在师法众多前辈艺人的基础上,他采众家之长,却决不停留在摹学具体演唱技艺的水平上,使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创制了清新柔润、潇洒俊逸的“马派”。他虽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红”的时间长,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剧目的整理和改编、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诸葛亮、乔玄、程婴等艺术形象。晚年时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 代表剧目有《甘露寺》《借东风》《十老安刘》《清官册》《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等。 他的弟子和传人有言少朋、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 ==后之人物== '''后四大须生-谭富英'''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谭富英 '''<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e3fd8bcc9fa643b28b6fe3dc1c5b4359.jpe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m.sohu.com/a/245544908_669516/?pvid=000115_3w_a 圖片來自搜狐网 ]</small> |} 谭富英(1906—1977),出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受到祖、父两辈的艺术熏陶。幼年拜京剧名家萧长华等为师,扮演老生。出科班后,又拜京剧名家余叔岩为师。在演唱和武功方面均有坚实基础,尤其擅长靠把戏。唱腔继承了“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风格,并发挥自己的特长,酣畅淋漓,朴实大方,称为“新谭派”。谭富英的嗓音清亮甜脆,唱腔酣畅,朴实无华,不尚花巧,讲究气势,用气冲、口劲足,听来明快舒展,一泻无余。吐字行腔不过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气充实,行腔一气呵成,听来情绪饱满,痛快淋漓。在表演上不事雕琢,朴实中见功力,善于扮演耿直忠厚的书生和重臣。因谭在幼年学过武生,故其在武功和身段动作上颇为灵巧、利索。 代表剧目有《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奇冤报》《击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四郎探母》《桑园会》《珠帘寨》《打棍出箱》《御碑亭》《群英会》等。《群英会》中演鲁肃,更使观众倾倒。 谭派名家有高宝贤、殷宝忠、孙岳、谭元寿、李崇善等。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杨宝森 1957年便装照 '''<br><img src="http://i2.sinaimg.cn/ent/j/2009-05-05/U2223P28T3D2503049F326DT20090505012257.jpg " width="250"></center><small>[http://ent.sina.com.cn/j/2009-05-05/01222503049.shtml 圖片來自新浪娱乐 ]</small> |} '''后四大须生-杨宝森''' 杨宝森(1909—1958)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伯父均为著名京剧花旦,父演武生。幼年便练就毯子功,后习武生。10岁登台演戏,16岁倒嗓后,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他的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加以变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称为“杨派”。杨宝森1949年后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老生杨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 杨宝森的唱腔、唱法,纯以韵味取胜,他的嗓子宽厚而低沉,音色不够明快,音域也不广,不宜于大起大落。行腔抑扬婉转,卓然成派。激昂高亢的唱腔,师从余叔岩的他却避开余派的立音、脑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不浮不飘,如写字之笔笔送到。 代表剧目有《碰碑》《清官册》《伍子胥》《失空斩》《鼎盛春秋》《击鼓骂曹》《断臂说书》《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四郎探母》等。 杨派名家有程正泰、马长礼、汪正华、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杨乃彭、张克等。 '''后四大须生-奚啸伯'''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奚啸伯'''<br><img src="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806/68312a99520443e7a5473978232c5b76.jpeg " width="250"></center><small>[http://ent.sina.com.cn/j/2009-05-05/01222503049.shtml 圖片來自新浪娱乐 ]</small> |} 奚啸伯(1910—1977)自幼爱好京剧,青年时常出入北京票房,学谭派,唱老生。曾得到京剧名老生言菊朋的赏识,即拜言菊朋为师,青年时代为[[京剧票友]],后又潜心钻研谭派演唱艺术,得到言菊朋传授《击鼓骂曹》等戏。21岁正式登台演出,后到上海为梅兰芳配戏,回京后与张君秋等同台演出。他虽未受科班的严格训练,但经过刻苦自学,认真实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奚啸伯曾任北京市京剧四团团长,1957年任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副团长。 奚啸伯讲究唱念的音韵。吐字是遒而不浊,行腔是新而不俗,戏路是大而不伏,作风是劲而不火,集诸子百家大成而树一帜。奚派的风格重点是“唱”,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 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二堂舍子》《苏武牧羊》《失·空·斩》《调寇》《李陵碑》《十道本》《四郎探母》等,尤以《乌龙院》更负盛名。 奚派名家有欧阳中石、张建国、张军强、赵建忠、李伯培、杨志刚、赵淑华等。 ==相关派别== '''“马派”''' 马连良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唱腔艺术。他的表演,手、眼、身、步结合一体,准确严谨,凝重潇洒,将人物蕴涵的复杂感情,节奏鲜明地形之于外,形成独具艺术魅力的马派风采。 “马派”的代表剧目有:《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玉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现代京剧。 “马派”弟子有:周啸天、王和霖、梁益鸣、王金璐、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迟金声、张学津、冯志孝等等 '''“老生杨派”''' 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研习余派唱腔,均有成绩。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 杨派剧目很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全部《鼎盛春秋》《击鼓骂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王佐断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册》《桑园寄子》《二堂舍子》《红鬃烈马》《卖马》《打登州》《捉放曹》及《珠帘寨》《定军山》《阳平关》《朱痕记》《搜孤救孤》《乌盆记》《摘缨会》《一捧雪》《桑园会》《四郎探母》等均有明显的杨派艺术特色。 杨宝森门人有程正泰、李鸣盛、梁庆云、朱云鹏等,私淑及再传弟子为数更多,如杨乃彭、张克等,是近年来影响颇大的流派之一。 ==视频== <center>'''【绝版赏析】京剧前后四大须生'''</center> <center>{{#iDisplay://player.bilibili.com/player.html?aid=37800140&bvid=BV1ft411i7y2&cid=66452004&page=1 |480|360|tt}}</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戏曲演员]]
返回「
四大须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