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唐诗三百首详析 的原始碼
←
唐诗三百首详析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6/M00/1A/21/p4YBAFqaOTWAdZ4BAADDzbj_VZo118_s.jpg width="26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452611/5611788745/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唐诗三百首详析'''》,[清] 蘅塘退士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注,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除用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名出版了大量[[图书]]外,还先后使用过[[作家]]出版社(1953至1958,1960至1969)、艺术出版社(1953至1956)、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至1957,1987至1989)、中国[[戏剧]]出版社(1954至1979)、外国文学出版社<ref>[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3543651/ 外国文学出版社],豆瓣,2021-08-17</ref>(1979至2009)等副牌出版各类文艺图书<ref>[https://www.maigoo.com/brand/69561.html 人民文学出版社],买购网,2022-10-25</ref>。 ==内容简介== 这本《唐诗三百首详析》是《[[唐诗三百首]]》的全面注释解析读本。唐代是诗歌创作的极盛时期,唐诗选本在唐代即已开始出现,唐以后更有多种选本流行,而其中篇幅较为适中、选诗较为精当、在旧选本中传播最广的是清代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因为这个选本入选的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故有“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美誉。《唐诗三百首》成书以后,一向有多种注释本流行,这些注本各有特色,对读者阅读和欣赏唐诗均极有帮助。为使读者扫除最基本的阅读障碍,并启发读者欣赏和领略原作的魅力,我们编写了这本《唐诗三百首详析》,注释简明准确,解析详细深入,是各领域读者赏析研习《唐诗三百首》的上佳读本。 ==作者介绍== 本书注释部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完成,解析部分由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兰州大学教授林家英、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薛天纬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蔡丹君博士撰写。 ==前言/序言== 前 言 薛天纬 在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戏剧、小说等叙事类文学是在元、明、清各代才充分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以抒情为基本特征的诗歌,一直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地位。所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唐代(618—907)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割不断的,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直到今天,唐诗仍然是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个人只要接受过初等教育,就能背诵几首唐诗。并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约定、也几乎没有任何其他选项,李白《[[静夜思]]》这首小诗至今仍是牙牙学语的幼儿首选的“语言文学”教材,年轻母亲都会用“床前明月光”的文化乳汁哺育孩子的心田。可见唐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唐诗数量巨大,清代康熙年间官方编成的《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唐诗的选本,在唐代就出现了,历经宋、元、明、清,传世的唐诗选本有六百种以上。然而,惟有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原名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一枝独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上广泛流布,承担着普及唐诗的任务。这是有原因的。首先,蘅塘退士在《序》中说,此书是作为“家塾(相当于今天的小学)课本,俾童而习之”,它原本具有普及读物的性质。其次,《序》中又说选诗的原则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换句话说,这些诗篇在千年以上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读者大众的鉴别筛选,所以,总体上可以视为五万首唐诗的“代表作”。读者尝鼎一脔,便能领略唐诗的一般风貌。 唐诗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后世读者喜爱,就本质而言,是因为其内在生命中含有“人性”的基因。《唐诗三百首》中除了一首《烈女操》具有反人性倾向外,其余诗篇无论表现何种题材内容,均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是一个广义的话题。诸如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等世俗人性,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生动反映。除此之外,人性还有更重要的内容,就其大端而言,有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人生有所作为,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对于唐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就是步入仕途,报效朝廷,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选官用人空前地公平公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读书人的用世热情,因而唐诗中多写宏伟不凡的人生抱负,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少年壮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洞庭湖上张丞相》)的入世渴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强烈自信,以及许多边塞诗所抒写的立功疆场的豪情,都包含了张扬人性、实现人生目标的积极意义。当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时,诗人则会发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的浩叹,产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烦忧、甚至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的呼喊,这是人性与社会现实冲突时迸射的感情火花。 二是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的约束,尤其在追求功业的过程中更难免要以牺牲自由为代价。面对现实,诗人们或者如李白那样身在朝廷而坚守自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或者转向世外寻找另一个摆脱了世俗的天地,来获得精神补偿,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的幽静山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温馨田园,都令人精神解脱,心旷神怡。山水田园诗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是对生命、对弱者(包括苍生黎庶)的关爱与同情。唐诗中许多批评时政的篇章,固然显示了诗人关切政治的宏大襟抱,但出发点仍是对弱者的同情。比如杜甫《兵车行》、张籍《没蕃故人》等反战之作,王昌龄《长信怨》、朱庆余《宫中词》等宫怨诗,无不展现了诗人满含“恻隐之心”的悲悯情怀。诗人对生命的关爱还会超越人类而及于花鸟虫鱼等物类,如孟浩然《春晓》对落花的怜惜,崔涂《孤雁》对失群雁的系念,同样能拨动人的心弦。 唐诗的丰富内容难以备述。一些诗句虽然并不显示明确的思想意义,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些诗句甚至意思朦胧而难得确解,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但读来却能愉悦人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些诗句则富有哲理意味,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启人心智,耐人涵咏。 唐代诗人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诗人们尽情挥洒各自的天分与才能,杰出诗人无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号称“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杜甫号称“诗圣”,诗风沉郁顿挫。王维的山水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孟浩然的田园诗则被闻一多评为“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孟浩然》)。同是边塞之作,岑参诗奇峭壮伟,高适诗感激浩荡。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他的长篇歌行《长恨歌》、《琵琶行》一经问世便广为传诵,以至唐宣宗在悼诗中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商隐诗风朦胧幽深,他的《无题》诗被王蒙比喻为“混沌的心灵场”(见《双飞翼》)。捧读《唐诗三百首》,确能领略到“从山阴道上行”(《世说新语·言语》)那种应接不暇的美。 《唐诗三百首》按诗体编排。“五言古诗”在汉代兴起,读来有沧桑古朴之感。“七言古诗”又称歌行,句式虽以七言为主,但长短变化没有任何限制,是一种最自由、最能发挥诗人才情的诗体,李白、杜甫都是写作歌行的高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总称“格律诗”(五绝中有非格律的“古绝”,如王维《[[鹿柴]]》),格律诗孕育于南朝,至唐初定型,成为唐代最常用的诗体。此外,第一、三、五、六诸卷目录中有标出“乐府”者,是因为这些诗的题目出自汉魏晋南北朝“古乐府”或唐代“新乐府”,就诗体而言并特殊处。至于“乐府”为何物,是一个专门话题,则不能细说了。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返回「
唐诗三百首详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