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唐灭高丽之战 的原始碼
←
唐灭高丽之战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C8F8F " align= center| '''<big>唐灭高丽之战</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c2a89be9e673de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712228&sid=4926691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唐灭高句丽之战 地点: 朝鲜半岛 时间: 666年-668年 参战方: 唐、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 结果: 唐朝获胜,唐朝攻灭百济、高句丽 主要指挥官: 李绩、薛仁贵、苏定方 |} '''唐灭高丽之战'''即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和唐、[[新罗]]之间的战争。高句丽最终被唐击败。高句丽被灭后,唐朝建立[[安东都护府]]管理高句丽故地。罗唐战争后,新罗再次臣服于唐朝,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618/09/36319167_1036479670.shtml 【唐灭高丽之战】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个人图书馆 </ref> == 起因 == 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句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643)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 经过 == '''第一阶段''' 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绩(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因为唐太宗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而唐太宗征高句丽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太宗说:"炀帝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朕现在征高句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绩]]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夏,四月,李世绩(李绩)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李世绩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李世绩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绩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李世绩率军攻辽东城,唐太宗率精兵与其汇合。唐军攻占辽东城,杀敌一万多人,俘获敌军一万多人,还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为辽州。 唐军进军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没有不感动的。高句丽乌骨城派一万多军队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骑兵去攻击他们。契苾何力亲自杀入敌人的阵地,被刺中腰,薛万备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伤口,继续作战,跟随他的骑兵奋力进攻,打败高句丽军,追杀数十里,斩首千馀级,因为日落天黑而停止。 六月,唐军占领白岩城。以白岩城为岩州。以盖牟城为盖州。 车驾从辽东城出发,到达安市城外。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 延寿率军到达距离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尔率一千突厥骑兵去诱敌,刚交战就假装退走。高句丽军争相前进,到达安市城东南边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阵。 唐太宗亲自与长孙无忌等人以及数百骑兵到高处观察山川形势,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唐太宗命令李世绩率军队一万五千设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率精兵一万一千为奇兵,从山北出狭谷去攻击敌人的后方。唐太宗亲自率领军队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命令各军听到鼓角声就一起出击奋力进攻。延寿看到李世绩布阵,结阵要作战。唐太宗望见长孙无忌军尘起,命令作鼓角,举旗帜,各路军队鼓噪并进,延寿等人大惧,想分兵抵御。唐将薛仁贵大喊的冲入高句丽军阵,所向无敌。唐军进攻,高句丽军大溃。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延寿等人率领剩余的军队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诸军包围之。长孙无忌撤了桥梁,断了高句丽军的归路。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选出耨萨及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往内地,其他的都释放,让他们回平壤,他们都举起双手以头顿地,欢呼声传到数十里之外。此外,这一战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10座城,徙辽、盖、岩3州户口7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3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800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果远大于损失。 贞观二十一年(647)二月,唐太宗决定出兵攻打高句丽。朝议认为高句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命牛进达、李绩、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绩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绩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高句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贞观二十二年(648),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 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 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 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句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句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句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 '''第二阶段''' 唐高宗时期。永徽五年(654),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 永徽六年(655),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军队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击败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 显庆三年(658)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 显庆四年(659),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 显庆五年(660),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军队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 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动用全国兵力来交战。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第三阶段''' 显庆五年(660)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率军分道进攻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万四千馀人,前往平壤、镂方行营。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率领回纥等诸部兵前往平壤。 当初,苏定方打平百济,留下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又以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时去世。百济僧道琛、旧将福信聚集人众据守周留城,从倭国迎来原先的王子丰立之,率军在府城包围刘仁愿。唐高宗下诏任命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统帅王文度的军队,顺便征发新罗兵,以援助刘仁愿。刘仁轨御军严整,所攻击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济在熊津江口立两栅,刘仁轨率军与新罗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杀死、溺死敌人一万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围,退守任存城。新罗粮尽,返回。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集徒众,势力越来越大。刘仁轨兵少,与刘仁愿合军,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诏新罗出兵,新罗王春秋奉诏,派他的将军金钦统帅军队援助刘仁轨。到达古泗,福信截击,击败了金钦。金钦返回新罗。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 七月,苏定方在浿江击败高句丽,多次作战都胜利了,包围了平壤城。 九月,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水,莫离支男生用数万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达后,正赶上层冰大合,契苾何力率军乘冰渡水,打败高句丽军,斩首高句丽军三万级,其余都投降于唐军,男生孤身逃回。 龙朔二年(662),庞孝泰与高句丽在蛇水之上交战,战败,与他的儿子十三人都战死。另一道的苏定方包围平壤却没有攻下,遇到大雪,解围而返回。 熊津都督刘仁愿、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在熊津之东大破百济。刘仁愿、刘仁轨先是攻占百济的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杀死以及俘获很多敌军,分兵守之。随后刘仁轨攻占真岘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刘仁愿上奏请增加士兵。诏发淄、青、莱、海之兵七千人去熊津。 百济王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求援军来抵抗唐军。 龙朔三年癸(663),百济与日本援助高句丽。刘仁轨指挥唐军在白江口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只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其他几路唐军攻占百济各地,百济王丰逃到高句丽,只剩下任存城还没被唐军攻下。黑齿常之投降于唐军。不久之后唐军攻占任存城。 麟德二年(665),高句丽太子福男来唐朝侍祠。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泉男建趁机取得国家,自任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逃跑,驻守另外的城邑,让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六月,壬寅(初七),唐朝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任命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句丽军,泉男生率领部众与庞同善会合。唐高宗下诏,任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冬季,十二月,唐朝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安陆人赦处俊为副大总管,以进攻高丽。庞同善、契何力同为辽东道行军逼大总管并仍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都受李绩指挥。 乾封二年(667),李绩攻占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高句丽十五万军队驻扎在辽水,高句丽还有数万靺鞨兵据守南苏城。契苾何力指挥唐军攻击,击败敌军,斩首一万多级,乘胜攻占七座城。于是率军返回与李绩汇合,一起攻占辱夷、大行两座城。攻克扶余。 李绩攻下高句丽16座城。泉男建派兵攻击唐军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军营,被唐军薛仁贵击破。高侃进军到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句丽交战,不利,薛仁贵率唐军横击,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五万馀级,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合。 总章元年(668)二月二十八日,薛仁贵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 == 结果影响及评价== '''结果''' 唐经过长期对高句丽的骚扰作战,使高句丽国力衰弱。唐朝又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句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句丽击灭。 '''影响''' 高句丽不灭,宋明痛史要提前,从唐太宗到唐高宗,伟大的君王为子孙免除了后患,即唐太宗所谓"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唐对高句丽的用兵,没有因为太宗病逝而停下脚步,高句丽经过了太宗的征伐,已经式微,终于于668年,被唐高宗所灭。 '''评价'''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 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5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4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 长寿王于427 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返回「
唐灭高丽之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