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吴棠 的原始碼
←
吴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吴棠.jpg|缩略图|右|吴棠|[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6267932784&di=3e849ff0992cfe0fb72da39560f97aac&imgtype=0&src=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vJQiPW0rCOvFkHRtsChBOn2fawsfcEL3NeGbaKofnPEWI1552640309822compressflag.pn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AATJNUM05431BOZ.html 来自网易的图片]]] '''[[吴棠]]'''({{bd|1813年|8月19日|1876年|7月20日|catIdx=W}}),字'''[[仲宣]]''',清代[[安徽省]][[盱眙县]]人(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 (明光市)|三界镇]])<ref>[http://www.mingguang.gov.cn/zjmg/index.php?ty=1756 明光名人]</ref> ,[[晚清]][[封疆大吏]]。 ==生平== [[道光]]十五年[[举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挑]][[知县]],初为[[淮安府]][[桃源县]]令(今江苏[[泗阳县]]),[[咸丰]]元年(1851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捻军]]攻占清河县治[[清江浦]](今淮安市区),[[庚申之劫|烧毁城市]],[[淮扬道]]道台[[吴葆晋]]等被杀,[[南河总督]][[庚长]]逃往淮安府城避难。惟吴棠仍招聚乡勇,抵抗捻军。此后数年中吴棠迅速升迁。同年升为[[徐海道]]员,次年以[[江宁布政使]]代理[[漕运总督]],驻扎[[清江浦]]。[[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1864年和1865年曾下令调任[[江苏巡抚]]和两广总督,均以江淮未戢为由而留任漕运总督。直到1866年离开清江浦,调任[[闽浙总督]],二年后再调任[[四川总督]]。川督任内兼署[[成都]]将军。[[光绪]]二年(1876年)卒,諡'''[[勤惠]]'''。 吴棠的发迹是与[[慈禧太后]]的提携分不开的。据野史记载,慈禧入宫前,曾受到吴棠的意外资助,所以在日后显赫之后对其进行了报答。吴棠也从一个小小的[[清河]]县令做到了[[封疆大吏]],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清朝官方的认可。有研究<ref>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zszxy200901003.aspx</ref>认为,慈禧报答吴棠是[[恽毓鼎]]编造的民间故事。 ==主要作品== 著有《[[望三益斋诗文钞]]》、《[[望三益斋存稿]]》。现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 ==亲属成员== 吴棠先祖"宅于(皖南)休宁之商山村,明代中叶四世祖吴万由徽迁滁,卜居于滁州、定远、盱眙之三界。"(吴棠《重修吴氏族谱叙》) 吴棠父亲吴洹,字圣基,号北山,坐馆为业。性情和易,治家有法。家贫不能送子读书,便亲自教授。寒暑皆随鸡声起,教吴棠以朱子小学及圣贤书,录前贤名言粘在窗壁上,以便吴棠随时学习。母亲程氏,定远县武庠生程夔光之女,敕封孺人,死后,赐封一品夫人。有二子吴检、吴棠。吴棠先后娶盱眙庠生李世锜之女李氏、宝庆府知府谭光祜之女谭氏、两淮伍佑场(今江苏盐城市伍佑镇)大使黄宗寿之女黄氏为妻,侧室史氏,妾沈氏、邵氏。(吴棠于同治十三年重修的《[[盱眙吴氏族谱]]》)吴棠有三子二女,子吴炳采、吴炳祥、吴炳和。长女名不祥,次女述仙。 长子吴炳采,字载甫。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去世,娶句容县知县王会图之女为妻,生有一女。王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炳采死后守志终身,赐封淑人,吴家人称"大老太"。 二子吴炳祥,字吉甫,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庚午(1870年)科举人,江苏候补道,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江苏盐巡道,寓居扬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故于任上。著有《[[怡庐诗钞]]》二卷。娶定远同知衔胡清女为妻。胡氏生于咸丰二年,赐封宜人。有二子:公望、公武。公望有二子四女:长子克斌、次子克昶。四女为:克静、克琬、克敏、克宁。公武无后,过继克宁为后。 三子吴炳和,字协甫,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以父荫钦赐举人。光绪五年(1879年)九月入京谒试,光绪六年(1880年),奉旨参加礼部考试,授直隶候补道。炳和娶黄氏,赐封宜人。有子增诃,娶桐城张廷玉的后人张传经为妻,传经生于1883年,卒于1955年。增诃有子克炎,克炎有子绍彬,1993年于滁州市工商银行退休。妻秦翠兰在滁州市邮电局退休。绍彬有二子一女。长子秦威,次子吴琦,女吴媛媛。 长女名不详,嫁河南知县秦茂林之子秦尔熙,有子秦其增。次女述仙,嫁漕运总督杨殿邦之孙杨士燮,字味春。述仙四岁丧母,最为吴棠钟爱,会诗文,针线、厨艺俱佳。时味春屡试不第,致使夫家贫困,"述仙三年内,妆奁典卖一空,助夫苦读,后杨味春官居浙江巡警道,赖其助力。经常济困扶贫,周恤亲友,公婆谓之贤孝妇"。(吴炳仁《[[约园存稿]]》) 兄吴检因家贫弃学,置一马磨磨麦为粉养家。吴棠乡试、省试,都由吴检陪同,拉一蹇驴让棠乘之,另一驴驼面粉换盘缠。每到旅店,店主都以为吴检是吴棠的仆人,后见同寝同食,方知其为兄弟。(吴炳仁《[[约园存稿]]》) 吴检有四子:炳麒、炳仁、炳寿、炳康。炳麒字祥伯,跟随吴棠长年征战,官至四川直隶州忠州知州,有一子增倬,字银斋;炳仁字莼甫,官至扬州知府,有《约园存稿》三卷。有子十一,女五。炳寿有子三:增侃、增年、增谷;炳康有一女静淑,过继增谷为嗣。 吴棠兄弟于同治三年(1864年)移家滁州,随同迁滁的还有族侄吴炳经等人。吴炳经字德甫,廪贡生,跟随吴棠南北征战,军功保举奉贤知县。 吴氏孝敬堂的辈份至吴棠已是十二代,从吴棠的祖父吴钅才起,辈份谱为"金水木火土"为偏旁的字。吴棠又拟十二字为"后之命名者庶有所依"。即"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吴氏族谱有《[[原籍商山族谱]]》、吴棠于同治十三年重修的《[[盱眙吴氏族谱]]》、《皇帝封赠诰命圣旨》、《清河移建崇实书院记》等四册,保存在洛阳吴检的五代孙吴至海处。吴棠侄玄孙吴绍赣和吴绍坪于近年所补修吴氏族谱一册,已由吴绍坪自费印刷。 现居滁州的吴棠嫡裔可以确认的有吴绍彬一家。吴检有子四,次子炳仁有子十一,吴绍珑等后人比较多。还有吴炳经的曾孙吴绍华等族人。 吴氏孝敬堂的族人跟随吴棠常年征战,授予知县、道员的有数十人。后人中也有很多有成就的: 吴继光(绍琳),字铁夫,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国民党军第58师副师长兼174旅旅长。在淞沪抗战中殉国。(见吴志浩口述 徐茵执笔《[[血染淞江光昭青史---回忆父亲吴继光将军]]》) 吴绍骙,号又骙。1905年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农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历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兼河南农业厅副厅长、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 吴少同(绍同),1919年生,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四支队,曾营救过五名美军飞行员。 ==人物铁事== ===吴棠与滁州=== [[咸丰]]六年(1856年),吴棠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恰逢太平天国攻打滁州,他便"在籍办练"(团练)。事后在滁州及附近各县百姓中留下声名。 一、保卫[[滁州]] 激战沙河集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吴棠会各练勇于张八岭,准备进攻沙河集。当时,"无械无饷之孤军,徒以忠义激励乡团杀贼"。初八日,清河军士张一鹏、文汉升率领的练丁数千,按察使张光弟增派的水勇三百名,在吴棠的率领下,与太平军李秀成部战于滁州北门外。"张一鹏、文汉升、李贯、马芝等奋勇杀敌,双方均伤亡数百人。吴棠见练勇伤亡严重,"屡欲以身殉,吴炳祺率众奋勇争前,拥之骑夺路乃免。"这是场恶战,事过二十四年,光绪八年(1882年),已是扬州知府的吴炳仁(吴棠侄)仍记忆犹新,曾写诗一首: 此地曾经作战场,驱车重过易神伤。 酸心旧部留荒冢,表义丰碑倚夕阳。 --《[[过黄泥岗]]》 诗中所说的表义丰碑,是指同治四年(1865年)吴棠在滁州所建的忠义祠。咸丰皇帝光绪《滁州志》收录了吴棠"因洒泪而为之记铭"的《滁州新建忠义祠碑铭》,该铭记述了沙河集之战的惨烈,"既悲相从患难之无人,又感吾乡风俗好义,能杀贼以卫乡里,凛凛乎有生气焉"。光绪《滁州志》还收录了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十四日吴棠给朝廷的奏折,要求给死难者表旌抚恤。"十月二十六日准,兵部火票递回原片","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文汉升等均著交部,照千总阵亡例,从优议恤。钦此。" 二、解救滁州 驱逐李兆寿 李兆寿又叫李昭寿,原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将领(一说是捻军的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初一,他带领二千人由金陵渡江进驻滁州城。不久,他在清流关投降了清军将领胜保。胜保奏请朝廷,赏给他花翎三品衔,所部改编为豫胜营,赐名李世忠。李世忠抓乡民增挖两道护城沟,昼夜催逼,非打即骂,又"纵兵四掠乡民粮食,村舍全烧,严冬之际,无食无居,民皆冻饿以死,盱、定、滁、来四界之内,白骨遍地,蒿莱成林,绝无人烟者四载有余。"(光绪《滁州志》)琅琊寺、醉翁亭、州衙都被烧毁。吴棠"慨念故乡久为灰烬,凋敝已极"。遂"密陈皖北隐患、淮北盐务疲敝悉由李世忠盘剥把持,其勇队在怀寿一方盘踞六年,焚掠甚于盗贼,苗(苗沛霖)平而淮北粗安,李存而淮南仍困,请早为之计。"(《[[清史稿]]》吴棠传)朝廷采纳了吴棠的意见,诏会僧格林沁等筹办,设法革除。迫使李世忠于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将所部豫胜营遣散,退出滁州。 三、安定滁州 关心民生疾苦 吴棠派侄子吴炳麒带兵驰往滁州驻防。为防止李世忠部在退出滁州时骚扰市民,叔侄俩周密策划,封闭东、西、北三面城门,只允许该军从南门撤出。至时,城内秩序井然,避免了象其他地区乱军退出时的纷乱。吴棠并严令士兵:"虽一草一木勿扰吾乡,能卫乡里即所以报国家也。"(汪雨相《嘉山县志》)从此,滁州结束了战乱,各界人士纷纷回归,恢复了战乱前的安定。 当年十二月,吴棠会同曾国藩合词具奏,向清廷呈交了《[[豁免皖南钱漕折]]》,请求豁免凤阳、滁州、全椒、来安、盱眙、天长、定远、五河等三十余州县自咸丰十年(1860年)以来历年积欠的钱粮杂税,奏请获准,给战乱后的滁州人民休生养息提供了物质条件。 吴棠又捐银四百七十两,在滁购置房屋数十间,作为教育所用。后薛时雨重建醉翁亭、重修丰乐亭,吴棠也是倡议、捐助者之一。薛时雨在《重建醉翁亭记碑》中曾提及此事。 ===天子知其名=== 关于吴棠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中一个故事。 道光年间,湖南道员刘某谢世,其子扶棺回籍。丧船抵达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地界时,派人上岸向刘父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信。吴棠得信后,立即派人捎带三百两白银,去船上送给刘某的儿子。 仆役来到河边,看见一艘丧船停在那儿,上前一问,果是某道员之灵,便呈上三百两白银作为祭礼。船上的姐妹两人,接过银钱,千恩万谢。但此船的灵主是安徽皖南道惠征。他的两个女儿也是扶柩还乡,船停在清河码头。且川资不够,正处困顿之中。 吴棠听了仆役禀报,觉得很不对劲,便派人再去打听,原来码头上停着两艘丧船,仆役送错了地方。但送出去的祭礼又不好要回来,吴棠干脆来个将错就错,送个顺水人情算了。于是,他第二天又封了三百两银子,亲自送到刘某船上。祭拜之后,再到另一艘丧船上,祭拜惠征。 两个少女见到素昧平生的吴县令如此仗义,顿时,感激涕零。姐姐对妹妹说:"千万要记住咱们的恩人,他日若能富贵,一定报答这个贤良的人!"并将吴的名帖珍藏在妆盒中。 这位姐姐后来被选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贵妃。咸丰死后,即为垂帘听政,集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慈禧太后。于是,吴棠官运亨通,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在几年内数次被破格提拔,先后出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 当然,这只是传说,吴棠的官运亨通,凭借的是他个人出色的才能。 吴棠在任知县时,就以勤政化民,治水赈灾,亲剿捻患,政声卓著,波及朝野。早在咸丰初年河道总督杨以增就因吴棠在桃源、邳州、清河任上治河有功,特别是整治丰口漫堤一事,多次上书朝廷保荐;同时,户部左侍郎、太常寺少卿王茂荫亦上疏举荐吴棠,获得咸丰帝全面赞同,咸丰帝降旨河督杨以增察看。后杨又上书赞扬吴棠勤政为民之实才,使"天子知其名",开升迁之坦途。 ===才能非凡=== 吴棠在任[[漕运总督]]时,为保清河县人民生命财产及衙署大小官员的安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为防御捻军再来,吴棠于同治二年奏准朝廷,得以拆用河湖堤砖石,筑清河县城于里运河南岸。 清江城开工于同治三年春,翌年秋竣工。城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杉木梅花桩基础,椿顶满砌,全部用糯米汁灌嵌,十分坚固。四城门上均砌有砖木结构枪楼,四楼皆入嵌一额,东门署"安澜门"、西门署"登稼门"、南门署"迎薰门"、北门署"拱宸门",筑城经费耗银十二万两。 清江城筑成后防御功能增强,人民安居乐业,并非吴棠私自所为。在他倡导下,清河县周边各乡镇、村寨先后皆筑圩寨,同治六年"捻贼"再度来时,皆不得逞,可见此城圩之功效也。 由于黄河北徙,改道山东。此时,河督功能降低,无河可治,清廷于咸丰十一年裁汰河道总督署,立漕运总督署,实授吴棠为漕运总督(俗称漕帅),辖二十四河标营,拥兵数十万。 吴棠认为,黄河北徙,拆高堰石堤无大碍,不料招致很多人反对,亦有同僚多次弹劾上告,状告吴棠"拆堰制灾,圈城卖地"。谁知吴棠没有被告倒,官越告越大,这也是中国官员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特例。 同治二年,吴棠下令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两广总督,未赴任,忍留槽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槽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担。 黄河北徙后,裁汰河道吏员和河营标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 ===抄手总督=== 1868年,四川总督吴棠,携一班昆曲科生--"舒颐班"入川。吴棠入川,恰逢四川的安乐之年。前任总督骆秉章剿匪肃贪,四民乐业,吏治清明。吴棠自谓才识难比骆公,凡事墨守陈规,不作更改。清末周询《[[蜀海丛谈]]》中记载的吴棠,把自己定义为风宪官,"一省政权,应出自藩、臬两司,总督监察于上,有舛误者纠正之,贪劣不职参劾之,不必事事过问也。以故节署机务清简,日惟从容坐镇。"就是说:"我高高在上,监察百官、纠劾不法就可以了。藩司、臬司主管一省政权,我不必事事过问。"这样当总督,当然很闲,有大把时间玩。用四川话来说,他就是"抄手总督"。故,吴棠时常召舒颐班到官署演剧。他妙解音律,还喜欢在官署内的习静园与同有爱好的幕友,吹笛谱曲玩音乐。昆曲之中,吴棠尤爱《[[桃花扇]]》。 可惜,川人不谙吴语,久而生厌。1911年后,舒颐班因难以为继而解体星散,名角周辅臣、苏一凤改搭川班。风雅川督吴棠,引一段梨园佳话,却留一段残败苍凉。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吴棠服官三十余年,历封疆大吏16年,是[[皖东]]清史上的封疆大臣,安徽清史上屈指可数的名人,中国漕运史上集权总督,在整个同治朝,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 李鸿章曾经誉吴棠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钱振伦这样称道:"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见吴棠在那个时代的影响,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他的功绩卓著,士民称颂,后任漕运总督文彬于同治十年奏建专祠。在《[[清淮、徐州奏建专祠疏]]》一文写道:"奏为已故督臣功德在民,谨胪陈事实,吁恳天恩,宣付史馆,并准建专祠,恭摺仰祈对鉴事。窃照原任四川总督吴棠在籍病故。渥蒙赐恤予溢,赏及后昆,饰终之典,至优极渥。该故督臣服官江北最久,勋绩昭著,妇孺咸知。闻其仰邀优恤,莫不奔走相告,钦感同声。于是淮安绅民前刑部员外郎李宗晟等,徐州绅民分省补用道魏邦庆等,各来臣衙门,投递公呈,请将事实具奏……出自逾格鸿慈,理合恭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皇帝阅之,便准奏。其文如下:"光绪三年四月初三日,奉上谕,文彬奏,已故总督功德在民,请将事实宣付史馆并建专祠一折,原任四川总督吴棠业经赐恤予谥。兹据该漕督奏称,该故督前在江北,历任州县,以至漕运总督,治行最著,舆论翕然。办团剿匪,亦多勋绩。著照所清,即将吴棠事实宣付史馆,并准于清淮、徐州各建专祠,以彰忠荩,该部知道,钦此。" ===负面评价=== 在晚清的官场里,吴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守旧派。其前半生可圈可点,战捻军、理漕运,锄强扶弱,体恤民情,是一员能吏,也是一员廉吏。 但在闽浙任上,吴棠阻挠福州船政局的发展,暴露了自己守旧的一面,左宗棠就此批评道:"又吴棠到任后,务求反臣所为,专听劣员怂恿。凡臣所进之人才,所用之将弁, 无不纷纷求去;所筹之饷需,所练之水陆兵勇,窃拟为一日之备者,举不可复按矣。" 特别是吴棠入川之时,已是迟暮之年,督川七年,建树甚少。只有创建尊经书院,稍显一点政绩。《[[清代四川财政史料]]》指出,吴棠制军督蜀,一切委署,多系人情,贿赂公行,请托无忌。藩库银两接连两次被盗,省垣重犯,白昼抢夺。儿童走卒,传为笑话,同省官绅百姓,莫不曰"两司木偶人也"。<ref>[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70803/50146.shtml 风雅总督吴棠:上午处理公事 下午看戏玩音乐],华西都市报</ref> ==后世纪念== 吴棠世居明光市(原属盱眙)老三界。咸丰八年(1858年),[[李兆寿]]至老三界,焚烧民房数百家,吴氏家族数百人仓皇出逃,依附吴棠,转徙清淮等地。吴棠哀叹"飘零我是无家客。问故巢,而今安在,劫灰凄恻。"吴炳仁也曾有诗记载在淮安时的困境: 芦屋同居数十人,一盂麦饭派来均。 更挑野菜和根煮,惊恐忧劳度一春。 由此可知三界的吴氏老屋已不存在。同治三年(1864年),李兆寿交出滁、定、盱等地,吴棠在三界建造新宅,后因"后裔寓滁"在滁城另建新居。(汪雨相《[[嘉山县志]]》)可以确认的吴棠曾经居住过的有三处: 1、西公馆与约园:西公馆位于滁城西大街75号,共有七进。门匾上书"瞻丰草堂",潘慰祖(江苏淮安人,工书法篆刻)书。吴炳仁曾有诗作:"饥驱廿载困名场,负我瞻丰旧草堂"。1937年,西公馆被日寇烧毁一部分,其余的于1995年拆迁。吴棠侄玄孙女吴绍坪等曾于1993年在故居前合影留念。现匾额和遗留的石鼓等保存在吴棠侄玄孙吴绍宪处。约园是吴家的花园,地点在三古堆,吴炳仁《约园存稿》曾记载"我有约园丰山麓",并小注"予有约园在滁城西隅"。现已淹入城西水库,据说干旱的时候还能露出来。 2、南公馆:位于南谯北路(中心街)64-72号。古称中心桥街,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南公馆东面临街,西至金刚巷,北至盐局巷,南至人民电影院(含本身),是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群。吴炳经的曾外孙王立仁90多岁了,对吴棠故居非常熟悉。他说,吴棠的房子叫南公馆,在人民电影院那一片,房子很高大,很漂亮。中心街是东西向,为了房子门朝南,沿中心街做了一道木栅栏,进栅栏是一个大院子,沿院子北侧开了一个大门,后面是上房,还有很多房子。有一百多间。南公馆的老太太(吴炳采之妻)是我们王家的姑娘,我妈妈吴汝琨(吴炳经的孙女)嫁到王家来,我妹妹王德华又嫁到吴家去(夫吴棠侄玄孙吴绍赣)。我们是亲上加亲。因而,小时候经常到南公馆去玩。 吴棠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病奏请开缺,朝廷不允,给假两月调养。时过两年,病已渐重,于1875年复请开缺,乃获准允。过去建筑周期长,滁州新宅上百间房子短期内不可能建好,依此推测南公馆当为吴棠准备告老退休之时在滁州修建,建筑年代当在1872年之前。 1937年抗战爆发,长孙吴公望等逃难去外地。南公馆大门口的院子被加顶盖成大礼堂,宁宗宪主编《中国戏曲志·安徽省卷·滁县地区分卷》记载:"1939年至1940年间,由日伪县长龚玺揆、区长孙光辉等在滁城商界摊派筹款而建成。原名'荒兴大戏班(院)',是为献媚日本驻滁城宣抚班班长'荒井喜七郎'而起的。"1950年4月,这里用作滁州军分区电影俱乐部。1952年,改为国营人民电影院,翻盖了放映大厅。拆去大门口的院子和客厅等前半部分的房子。1953年,新华书店进驻北面的部分房子,临街的房子改做门市部,后面作库房和职工宿舍,其余的几十间房子在50年代房改的时候充作公房。据滁州市房产经营管理处提供的《滁县房改后房主分户情况登记表》记载:"房主姓名吴公望,住中心街72号坐东向西。1962年5月27日,吴公望出租72号房产两间给李树华,每月租金2.40元。"1972年和1985年,原宽4米的中心街两次拓宽至24米,拆除民房1万平方米。南公馆临街的房子被扩路拆除。90年代末期,临街的房子再次拆除改建成楼房,剩余的房子基本保持晚清的格局,除新华书店职工外,居住的都是收入较低的市民。 用作新华书店职工宿舍的部分保存较好。有东西正房三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小砖瓦。抬梁式五架梁,面阔十二米,进深七米。挂落雕花槅扇窗。还有南北厢房各两间,抬梁式三架梁,面阔两间六米,进深五米。2006年4月,已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面临街,西至金刚巷,北至盐局巷,南至人民电影院均为保护范围。 3、北公馆:在北大街25号,[[吴炳经]]所建。50年代仲家油坊迁入,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 [[光绪]]二年(1876年)吴棠卒于滁城。 据吴氏族人相传,当日为防盗墓,一门出三棺,分葬三处。吴棠真墓在南谯区沙河集的东圩村山许村民组龙山,(《[[滁州市志]]》、《[[滁州市文物志]]》)文革中被毁,尚留坟圹;衣冠冢在明光市老三界十字路东北角,已无存。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有祭文,并有 "御制头品顶戴原任四川总督吴棠碑文",谥"勤惠"。曾祖吴连、祖父吴釮、父吴洹俱赠光禄大夫。吴棠的几位夫人先后都赐封一品夫人。三子吴炳和钦赐举人、刑部员外郎。并下旨吴棠事迹入国史馆(清史稿有"吴棠传"),在清河、三界等地建"勤惠公祠"。清河的"勤惠公祠"仍在,淮安市拨款修缮,已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并新建"扁舟亭"和漕运总督府。三界的故居为吴炳祥"徇乡人请援,允暂捐为吴勤惠公专祠", (汪雨相《[[嘉山县志]]》)1932年嘉山县在老三界成立,县政府就设在勤惠公祠。2000年8月被拆除。 吴氏家族世居三界,离滁城不足百里,迁滁已过百年,自吴棠起都把滁城作为故乡。如他在《滁州新建忠义祠碑铭》中说:"既悲相从患难之无人,又感吾乡风俗好义,能杀贼以卫乡里,凛凛乎有生气焉。"正因为吴棠在滁城作退居之所,故光绪《滁州志》把他作为"流寓"收入"列传"部分。吴炳仁在"喜舍弟吉甫(炳祥)自蜀南旋应试毕住滁待榜"一诗中也写道:"滩经滟滪愁奔浪,山绕滁阳见故乡。" ==参考资料==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清史稿]] {{start box}} {{s-off}} {{s-before|[[王梦齢]]}} {{s-title|[[漕运总督]]|任职期间:1861年-1865年}} {{s-after|[[彭玉麟]]}} {{s-before|[[毛鸿宾]]}} {{s-title|[[两广总督]]|任职期间:1865年3月7日- 3月13日}} {{s-after|[[瑞麟]]}} {{s-before|[[彭玉麟]]}} {{s-title|[[漕运总督]]|任职期间:1865年-1866年}} {{s-after|[[张之万]]}} {{s-before|[[左宗棠]]}} {{s-title|[[闽浙总督]]|任职期间:1866年-1867年}} {{s-after|[[马新贻]]}} {{s-before|[[骆秉章]]}} {{s-title|[[四川总督]]|任职期间:1867年-1875年}} {{s-after|[[文格]]}} {{end box}}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中國古代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End 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aft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bef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off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itl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tart box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吴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