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北周 的原始碼
←
北周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北周0.jpg|32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n.sinaimg.cn/front/319/w1080h839/20181204/tkPd-hpfycet2200699.jpg 原图链接][http://k.sina.com.cn/article_6419030846_17e9aa33e00100gdll.html 来自 新浪网 的图片]]]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长安]],北周自建国后,统治实权一直在霸府宇文护身上,皇帝无力与之抗阻,为了摆脱[[宇文护]]的束缚,经过一连串的计划与斗争,北周武帝终于杀死了宇文护,掌握大权,并以德施政,人民安乐,在位时更成功灭北齐,统一北朝。但他死后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所取代,后由隋灭陈,统一中国<ref>[http://lishi.xuexila.com/suichao/8573.html 隋文帝杨坚的历史],学习啦 , 2016-3-15</ref>。 ==历史== 北周由[[宇文泰]]奠定根基。北魏在六镇之乱时,宇文泰投靠权臣[[尔朱荣]],随其入关中讨伐叛逆,后来投于以关中陇西为根据地的大将贺拔岳的麾下,并渐渐受重用。 控制[[洛阳]]的另一权臣[[高欢]]认为贺拔岳有不臣之心,故使陇西秦州军人刺杀贺拔岳。[[贺拔岳]]所属将领在贺遇刺后,拥立宇文泰为统帅。宇文泰只是表面上服从高欢,其实控制关陇。 北魏[[孝武帝]]在讨伐高欢失败后,逃奔关中。宇文泰虽收容了他。但不久就将孝武帝杀害,改拥立[[西魏文帝]]建立西魏(535年)。而东方的高欢在孝武帝逃入关中后拥立东魏孝静帝,把朝廷迁到河北[[邺城]],建立东魏(534年)。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成为大丞相。宇文泰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奠定宇文氏在关中的基础。宇文泰任用[[苏绰]]等人改革,使西魏进一步强盛。进而攻入南梁的成都,夺取西川地盘。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嫡长子[[宇文觉]]承袭为安定郡公、太师、大冢宰。次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企图铲除宇文护,但反被其所杀。宇文护拥立其庶兄宇文毓,是为北周明帝。几年后,明帝被杀,又拥立其兄弟宇文邕为北周武帝。宇文护执掌政权十五年,成为北周实际上的主宰<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508/10617.html 宇文护:三年内连杀三位北周皇帝],历史上的今天,2015-8-12</ref>。他承继宇文泰、苏绰的政策,消灭威胁政权的军阀,使北周政权更巩固。北周武帝年间,宇文护的儿子乱政害民,宇文护的威望大降。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北周武帝]]乘机刺杀了宇文护,重夺政权。 ==结局== 北周统一[[华北]]后国力一度兴盛,但北周武帝英年早逝,其继位者[[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缅酒色,政治腐败。周宣帝生前即传位年幼的儿子北周静帝宇文阐。580年6月8日宣帝病死,外戚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进而把持朝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爆发尉迟迥之乱,但被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平定。期间杨坚亦诛杀[[北周明帝]]长子太师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及尚在人世的宇文泰五子,并与突厥通好,突厥他钵可汗遂将高绍义交给北周。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受禅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享国二十四年而亡。杨坚建国不久,就将北周近支宗室诛杀殆尽,将宇文洛封为介国公作为北周奉祀。 ==文化== 此时期[[佛教艺术]]创作,大多数位于长安。[[印度]]笈多王朝[[雕像]]为许多大型佛像的原型。在[[敦煌]]千佛洞则有一些北周风格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中,山水画固然重要,不过仍逊于人物画。 ==视频== ===<center> 北周 相关视频 </center>=== <center> 北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武帝再度统一北方</center> <center>{{#iDisplay:t30137rvmgw|560|390|qq}}</center> <center> 百家讲坛:北周宇文邕退位造成历史多大影响!结局你绝对想不到? </center> <center>{{#iDisplay:u0641l6vn0j|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33 晉及南北朝文化史]]
返回「
北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