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勤工助学 的原始碼
←
勤工助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勤工助学</big>''' |- |<center><img src=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976565776,3439636774&fm=173&app=49&f=JPEG?w=640&h=412&s=6BB22CC1424330F4489D3D2D0300804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error?id=1620899255770628735&third=baijiahao&baijiahao_id=1620899255770628735&wfr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勤工助学<big>''' 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 [[途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勤工助学 <ref>[https://wenda.so.com/q/1470276502724506 什么是勤工助学]</ref> 外文名称 work-study ==简介== 勤工助学(或勤工俭学)本是指一边工作,一边过着节俭生活的求学历程。现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通过兼职或假期工作的报酬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行为。有些地方也称称之为工读或工读生,半工半读或半工读。 此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 〕14号)等文件、指示及办法而被确定。 ==沿革== 最早勤工活动的源头是在1915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在巴黎成立“留法学生俭学会”,帮助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西学,掀起一股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风潮。 参加勤工俭学运动的留学生,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张振华等著名人士。早期的勤工俭学和爱国救国活动联系一起,爱国人士为求改变中国弱势和引进西方科学文化。 随勤工活动对象逐渐从留学学生回归到大多数的国内学生中去,勤工俭学日渐成熟。社会、学校倡导“生活节俭,课余勤工”的勤工俭学思想,并通过国家助学金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其针对的,是那些经济困难但想通过勤工来继续求学的贫困学生。勤工活动使得众多学校成立了勤工组织,从而对大量学生继续求学有着巨大作用。 由于目前生活条件的迅速提高和国力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勤工者未必俭学者”的转变。继承了勤工俭学的内涵,勤工俭学的发展而跳出了原先陈旧的体制和形式结合实际、实践的一种改进。随着其需求增加,大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管理勤工助学的部门,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针对补贴贫困生。 学生不仅希望改善生活,实际上都希望得到锻炼,带来实践的提高,思想的磨砺,增强对社会认识。对于勤工助学的勤工俭学活动及报酬,财政部、教育部有亦对之作出一些原则性规定,以求保障学生和保证学生的安全。勤工助学随发展除将成为社会实践形式之一,也将原有“俭学”内涵完全更新成“助学”,帮助学生在校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学习,实践的学习等,及增加学生的创业活动。 有些地方也称称之为工读或工读生,半工半读或半工读。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勤工助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