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分盐镇 的原始碼
←
分盐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440x.jpg|thumb|right| [http://www.jznews.com.cn/pic/0/12/86/38/12863805_573872.jpg 原图链接]]] [[分盐镇]],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全镇占地面积145.9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6503人(2017年),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 地处湖区的分盐镇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油生产、交售先进乡镇”,是监利市水产养殖大镇和湘莲生产基地,[[荆江麻鸭]]远销国内外。<ref>[http://news.jznews.com.cn/system/2017/07/04/011908682.shtml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监利县分盐镇全民健身广场落成] </ref> 中文名: 分盐镇 外文名: Fenyan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 面 积: 145.93平方千米(2017年) 下辖地区: 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分盐社区居委会 电话区号: 0716 邮政区码: 433312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36503人(2017年) 车牌代码: 鄂D ==简介== 分盐镇,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辖镇。面积145.93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6503人(2017年)。 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分盐社区居委会。 分盐镇西靠监仙公路,南临四湖总干,西南距市区36公里。 分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曾是洪湖革命根据地中心之一,至今还有1300名红军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花子桥红军烈士陵园”。改革开放以来,该镇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水产养殖迅速发展,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分盐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建设发展着自己的家乡。 ==历史沿革== 1958年属柳关公社,1960年并毛市、柳关公社为毛市公社后属毛市公社,1975年析毛市公社为分盐、毛市、福田3个公社,1984年改设分盐区。1987年撤区并乡,设立县辖分盐镇。1996年,面积172平方千米,人口5.5万人,辖青龙、南庙、河山、蓝花、沙河,姜油、土地、彭湾、前途、大河、古墩、横堤、永镇、易台、分盐、玉牛、应山、牛老、北剅、关庙、胡家、杨长、五姓、直河、回市、黄棚、桃花、南湖、八一、胭河、唐剅、扒(土尚)、排桥33个行政村和分盐街居委会。 2004年,镇政府驻分盐,人口52712人,面积172平方千米,辖分盐1个居委会和青龙、前途、南庙、河山、兰花、沙河、姜油、土地、彭湾、大河、古墩、南胡、八一、扒旦、胭河、皇蓬、唐豆、桃花、排桥、横堤、永镇、易台、分盐、中老、应山、玉牛、北剅、关庙、胡家、五姓、杨长、直河、回市33个行政村。2005年,人口54696人。 ==名称由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载:分盐:位于监利县城东北24公里,分盐河畔。传古为盐关,川盐,淮盐行销区域以此为界,故名。作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分盐何时成集镇由于史无明载,不得而知,最迟在三国时已为古盐关,这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以“地富鱼盐,设官监办”置监利县可知。由于分盐地处内荆河边,初为临河小村,食盐行销至此设码头,政府见有利可图,便设盐关进行管理,这从《明史》中曾记载在此设分盐所五巡检司可确证,虽然为“盐榷之司”(巡检所主管缉私盐)所在地。盖因此地川盐销路较好,与政府扶持的淮盐平分秋色,并以河为界,河之北销川盐,河之南销淮盐,即川盐至此不再东下,淮盐亦不越此西走,故称“分盐”。后称该河为分盐河。清嘉庆年间(1820年)又在这里设分盐镇巡检司署和分盐河河泊所,想必集镇已成规模。另一说相传此地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多产食盐。后经沧桑变迁,两山沦为平地,盐涧亦就此烟灭。后人皆称“盐飞走了”,于是便称此地为“飞盐”,后又谐音改称“分盐”。此外,境内有胭脂河,相传陈友谅以此河鱼充侍妾脂粉费,故名。1975年设分盐公社,1984年改设分盐区,1987年置分盐镇。 ==川盐济楚== 早在先秦时期,湖北地区一直用三峡地区的川盐,而淮盐直到宋代才行销于此,及至明时湖广地区淮盐一统天下,导致川盐滞销,但流入该地区的川盐并未禁绝,成为私盐,才有设分盐所五巡检司于此缉私盐的举措。清初由于战争影响,淮盐运销一度告停滞,川盐卷土重来,但好景不长,淮盐到康熙、雍正年间又恢复,其中湖北地区除施鹤八县属行销川盐外,其余全系淮盐,据《两淮盐法志》、嘉庆《汉阳县志》及宣统《湖北通志》记载,淮盐由江苏仪征进入长江运抵汉口总岸,由汉口运销湖北省九府一州,即黄州、武昌、汉阳、安陆、德安、襄阳、郧阳、荆州、宜昌九府及荆门直隶州,此外嘉庆《湖北通志》卷24上《政典七·盐法·口岸》上就有淮盐曾运销到监利县朱家河的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建都南京,淮盐至湖北的运道阻塞,清廷饬令川盐济楚,为川盐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史称“川盐济楚”。直至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江道畅通淮盐可以上运以后,“楚岸仍然多属川盐销售,虽有淮岸之名,并未运输至岸。”于是出现了川盐,淮盐并销的局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淮盐运输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盐销区民苦淡食,迫需靠川盐济销,1939年春,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加运,形成历史上第二次“川盐济楚”,这种局面直到抗战后才宣告结束。 ==经济发展== 分盐镇农业人口占80%,种养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分盐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生猪出栏4万余头,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746万元,占分盐镇社会生产总值的50%。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实现9450万元,运输业、修理业,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小作坊等为主的个体私有经济以及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全镇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支柱。2002年,分盐镇实现国、地税46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9万元。 1997年分盐镇从上海引进蘑菇生产项目、投资32万元新建1.5万平方米的试种基地,1998年扩大到2.8万平方米,获得投入与产出1:1的经济效益。1999年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股份经营、社会筹资、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办法,规模猛增到28万平方米,巨大飞跃带动了快速裂变,此后四年翻三番,2001年56万平方米,2002年120万平方米,2003年8月总规模达到240万平方米,搭建菇棚2300多个,建立生产基地28个,参与菇业生产经营的菇农达到3600多户,形成了10万平方米的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区,10公里长的两大蘑菇走廊,各50万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块,兴起了基地十农户的大发展强势。快速裂变促进了产业化发展。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运作,2000年组建了武汉市康之源菇业有限公司,壮大成为菇业腾飞的龙头企业。新建了年产100万瓶的菌种厂和年产4000吨的蘑菇加工厂两个股份制实体。2002年生产鲜菇12800吨,加工盐水菇、保鲜菇4000吨、实现种植、加工总产值5600万元,创纯利178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特色产业。 ==社会扶持== ===贫困扶持=== 土地村位于分盐镇东南端,辖8个村民小组、1137人,有耕地面积1189亩。由于自然条件制约,该村人均纯收入为2158元。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均超过全村总数的30%。 荆州市已从省财政厅申请到老区建设资金660万元,将对土地村等20个老区村进行重点扶持。已确定老区建设项目134个。主要包括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和社会发展,涉及人畜饮水、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广播电视、实用技术培训等8个方面。 ===灾后扶持=== 2008年1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普降荆楚大地之后,分盐镇这个人口不足10万的农业小镇的一些农户,房屋倒塌、大棚受损、水产品冻死等灾害不断发生。灾情发生后,分盐镇党委、镇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根据县、市指示精神,连忙召开专题会议,并组成了由镇委书记李继国牵头、镇长高俊挂帅,的抗灾救灾领导小组。 有了镇党委一班人的亲自现场核查、体贴慰问,全镇20多户受灾户深受感动,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雪灾期间,全镇人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截至3月9日,全镇20多户受灾户在县、市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分别领到了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灾后补救款。 ==名人名模== 李良新是监利市分盐镇八一村一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咬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放松,带头学科学、用科学,争当致富领头人,同时,他致富不忘乡邻左右,热心传授科学技术,主动为贫户提供帮扶资金,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使周围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他由过去的“超支户”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粮致富大户,仅种田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是监利县著名的“农庄主”,多次被市、县评为“致富能手”、“劳动模范”和“科技示范户”。 ===稳步发展,实行规模经营=== 李良新与村委会签订了租期10年的250亩农田承包合同。为此,他开了几次家庭会,把整个构想和农庄的经营规模、管理手段、效益预测一一讲给家人听,同时讲解各级政府对发展粮食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全家人形成共识后,李良新在致富路上已经开始昂首阔步。他找亲戚朋友和信用社借贷8万元,甩开膀子开始了他的大规模种植。从湖田翻耕到收获粮食时,他吃住在田间地头,风里雨里,精心劳作,每个生产环节他都非常重视,为此,他苦没有少吃,人劳累过度并消瘦了一截,苍天不负苦心人,当年他种植的250亩低湖田喜获丰收,亩产达到1400斤,除去各项开支,当年获纯利10万余元。 ===努力求索,提高科技含量=== 在主要生产环节上,他还接市农业局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从品种改良和种植布局上,由过去的金优63改为现的丰两优1号和两优培9,所有中稻都是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在注重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时,李良新还加大生产的投入,提高种田效率。由于劳力外出增多,在抢插、抢收中难免出现误时、误工现象,有时出钱请吃还请不到劳力,如何解决好工时矛盾,2002年,李良新投资12万多元购置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套耕整机,基本上解决了工时矛盾茬口。李良新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他取得了市农业局组织的农民“绿色证书”资格证,还聘请了2名专职农技员,以此帮助了解各地信息和市场行情,他每年都自费订阅一些专业性和适用性较强的报刊杂志,如《农村新报》《湖北科技报》《致富指南》等,因此,李良新的稻田里很少出现大的病虫害问题,而且产量比其它种植户高10%以上,在十里八乡群众称颂的“土专家”。 ===扶贫帮困,谋求共同富裕=== 八一村二组农民吴绪祥是有名的特困户,一家6口人,只有1个正常劳力,2个小孩要上学,在李良新的帮助下,他今年种了50亩农田,投入的资金全部是李良新扶持的,获纯收入4万多元。五组农民吴先锋,在外打工,为人忠厚老实,捡荒的几个钱被人盗走,今年回家种田,无半点资金投入,李良新主动上他的门,给他鼓劲打气,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当场表态解决扶持资金1万元,吴先锋感动得热泪盈眶,通过努力,他种田20亩,养殖黄鳝网箱10口,喂猪16头,养鸡1000只,年收入达2.5万元,纯收入1.2万元,一年就摘掉了贫穷帽子,事后,他逢人就说:李良新是我的“智多星”。李良新先后扶持30多个农户,帮扶资金达5万多元。方圆十里的贫困户在他的扶持下,都走上了富裕之路,周围群众新切地称他为“致富救星”。为此,李良新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致富能手”和“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李良新带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鼓励他大胆地干,大胆地闯,并帮助解决一定数额的周转资金。李良新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使其连片连块,便于机械操作,将他的种植农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分盐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