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农业区划 的原始碼
←
农业区划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13347027/2e85ac7e33966a89_s.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search.kongfz.com/product_result/?key=%E5%86%9C%E4%B8%9A%E5%8C%BA%E5%88%92&status=0&_stpmt=eyJzZWFyY2hfdHlwZSI6ImFjdGl2ZSJ9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农业区划'''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ref>[https://cul.sohu.com/a/600456221_121124718 云端超市•第407期┃“说文解字,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篆书研究 主讲人:倪文东],搜狐,2022-10-28</ref>,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ref>[https://www.sohu.com/na/422820727_120655090 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f>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农业区划是按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是研究农业地理布局的一种重要科学分类[[方法]]。是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把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农业区域;并分析研究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其建设途径。农业区划既是对农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又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按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来划分农业区,目的是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合理的农业地域分工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区划的内容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①农业资源条件区划。包括农业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生态等区划。对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按照它们的地区分布规律划分区域或类型区,评价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提出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或改造农业生产条件的方向和途径。 ②农业部门区划。包括农、林、牧、渔各生产部门和各主要作物的区划。分析农、林、牧、渔业各个部门和主要农作物、林种、畜种、鱼种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及对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效果考虑,按照综合农业区划分区体系,分区提出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和布局,以及有关增产关键措施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③农业技术改造区划。包括农业机械化区划、农业水利化区划和化肥、土壤改良、农作物品种、植物保护、农村能源等区划。就发展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农村能源、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分别分析其特定的有关条件,按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对不同农业区实行技术改造的重点、步骤和方法提出科学建议。 ④综合农业区划。是整个农业区划的主体和核心。四类区划称为农业区划的横向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叫全国农业区划,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范围内进行的叫省级或地(市)级、县区划。这种分级开展的农业区划被称为农业区划的纵向体系。下级区划是上级区划的基础,上级区划对下级区划起指导作用,上下协调,相辅相成。 区划简史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在古代,农业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不同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出现农业的地区分异现象。2000多年前成书的《尚书·禹贡》是中国最早分区叙述农业的著作。近代最早比较科学地从事农业区划研究的,是俄国К.И.阿尔谢涅夫,他于1818年首次按照气候和土壤的特征,把俄罗斯分为10个“经济区”。20世纪20~30年代,欧美更多地理学家对各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广泛地进行了农业区划研究。例如1925年O.约纳森对欧洲,1926年O.E.贝克对北美,1937年J.L.卜凯对中国,先后进行过农业分区的探讨。应指出的是,В.И.列宁在1899年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1914~1915年的《关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材料》两书中,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区域的形成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农业区划工作,首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苏联多次组织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了全苏和加盟共和国的各种类型的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制订过多种划区的原则和方案,为苏联制订远景发展计划和农冶生产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1975年由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合编的《苏联全国土地自然-农业区划》即其一例,它把全苏划分为3个带、14个地带、1个地区、5个亚区。中国领土辽阔,农业类型多样,1949年前只有少数学者作过全国或某一省的农业分区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配合编制国家五年计划,多次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并将其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成立全国和省、市、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多学科的广泛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1981年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潜力、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商品基地选建、因地制宜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等,提出了新的论点、建议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和分级系统,分别阐明了10个一级区和38个二级区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区划作用 农业是由多部门和各种作物生产构成的一个大系统。它的空间分布尽管因地而异,千差万别,但仍然有其规律可循。农业区域的形成,不仅由于生物对环境的适生要求,而且是历经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长期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一个地区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怎样安排农业各种部门和各种作物,达到多大规模,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往往要取决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的生产水平。从农业自给性生产到发达的商品性专业化、现代化生产,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不论一个国家,或一个较大地区,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经济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农产品的不断增产,就有必要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各地生产条件和特点,进行农业区划工作,以利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分级实施,从而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内容 区划内容主要包括: ①农业自然条件区划。着重分析不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②农业部门区划。着重研究农业各部门或农作物的生态适应范围、生产布局特点及其地域分布; ③农业技术改革区划。着重研究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④综合农业区划。在上述3个区划基础上,从综合观点出发,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划分各具特点的综合农业区。以上4种区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3种是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而综合农业区划是全部农业区划的核心和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农业区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