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八排瑶族婚俗 的原始碼
←
八排瑶族婚俗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八排瑶族婚俗'''流传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居民中。连南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地。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婚俗最具特色。排瑶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没有新郎的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八排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列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f>[http://guoxue.k618.cn/gxws/201505/t20150520_5978768.htm 弘扬瑶族传统文化 连南征集瑶族服饰及手信设计]未来网</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29f949ea778ea230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简介 == 八排瑶婚俗,流传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南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一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地。排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婚俗最具特色。 == 非遗信息 == 遗产级别: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单位:人民政府 批准文号:粤府〔2009〕112号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项目名称:八排瑶族婚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 广东文化网:八排瑶族婚俗(婚俗内容参考)人民网:排瑶婚俗(制度,变化内容参考)飞翔网:富有情趣的排瑶婚俗(制度,变化内容参考)广东省政府网: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非遗信息参考) == 婚姻制度 == 排瑶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同房姓宗族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姓,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结合,一定要过了3代之后才能通婚。 排瑶实行从夫居,从父姓的制度,即使过继的儿子或入赘的女婿也要改从父姓。排瑶家庭,丈夫是家长,主持经济收支和社交活动,但不专权,有事多与妻子商量。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同甘共苦,离婚现象很少。过去,排瑶人的离婚手续十分简单,如感情不和,经亲友和瑶老劝说无效,即可离婚。各自找来本家的叔伯兄弟和瑶老作证,并带一竹筒酒到寨路上,背对背喝完酒,瑶老将竹简砍开两片,夫妻各持一片背道而别,便算是离婚生效。离婚再嫁不受歧视,但再嫁时婚礼比闺女出嫁稍微简单。建国后,瑶民结婚离婚都自觉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但其独特的婚恋风俗至今仍然保留着。 == 婚俗内容 == 排瑶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没有新郎的婚礼)、回门五个过程。 1、求婚 排瑶男女求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父母包办,订小亲,俗称童婚;一种是自由恋爱,俗称讴莎腰。 订小亲即男孩子长到 3——4 岁后,父母就为他们物色相当年龄的女孩子,通过叔 伯等亲戚做媒,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如同意,收下男家送来的鸡、猪肉、酒等礼物,算订 正婚约。孩子长大后,任何一方身体有缺陷或劳动、人品不好,都可以提出解除婚约,这 种形式多见于南岗、三排、油岭一带,其它排多是 13、14 岁才订婚约。如今,小孩订婚已 是极少数现象。 [[讴莎腰]]是[[瑶语]],[[讴意]]为唱,莎腰指未婚姑娘,意思是以唱歌向姑娘求婚。 讴莎腰充满浪漫色彩,姑娘一般在 15——16 岁就准备嫁妆柴,勤劳的姑娘有的几堆几堆整整齐齐的嫁妆柴,并在家门准备了很多火把柴。男青年看中某姑娘后,白天干活,利用晚上空余时间到该姑娘卧室窗前,把自己的家门、身世、以及对姑娘的爱意,通过唱歌向姑娘倾述。姑娘无意也丢出一把火把柴,意思请到别家姑娘那里唱,男青年会知趣走开,如果姑娘对窗外的求婚者有好感,便会在屋内与其对唱、谈情、递茶、互传递信物;也有的姑娘虽对求婚者无意,也以歌应对,劝其另觅芳草。此外,讴莎腰也可在白天外出劳动或耍歌堂等节日活动时进行。 讴莎腰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代《[[八排风土记]]》中载:少年男女唱歌三坳,共歌男炫以富,女夸其巧。相悦订婚,宿于荒野。可以看出,以歌为媒男女结合之俗早已有之。 2、订婚 经过讴莎腰,双方如情投意合,便互送信物。瑶家有句俗语:不会绣花找不到好婆家。所以,一般 7——8 岁的少女开始学绣花。因此姑娘送小伙子的订情信物必须是自己绣的花挂袋或腰带,小伙子回送姑娘耳环、银簪、手镯等饰物;然后由男方请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婚,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会尊重女儿的选择。订婚之日,男方要准备肉、酒、油豆腐、鸡等礼物,由媒人送往女家,摆设酒席,宴请舅父叔伯等内亲。 3、认亲 订婚之后,男家人就请先生公(宗教活动的主持人)择定认亲的日子,再由媒人转告女家,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便送去白银三两六钱(现折人民币 66 元),猪肉 19 斤,米酒 19 斤,油豆腐 9 斤等物,做认亲礼物。火烧排、大掌、军寮等瑶排还要举行第二次送聘,俗称送盐包钱,过去送两包食盐属上上品,用黑布袋装 2 包约 12 市两的食盐,2 包茶叶,茶油若干钱,灯芯 4 条,白银七两二钱(现折人民币 120 元),另:鸡 2 只、猪肉、油豆腐、米酒 19 斤,由媒人送往女家。当天,男女双方均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称喝盐包钱酒。从此,婚事不得反悔,否则,反悔一方要赔偿所有费用。 4、择日 婚期择定,由男方请先生公查看瑶经(择日书)和男女双方的生辰是否相符合后决定。一般选在农历十月十六节日到腊月二十八期间,如果碰到八排瑶族最隆重的以祭祀、历史和文化传承、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耍歌堂节庆活动,可提前到农历十月十六前,让新娘参加耍歌堂认祖归宗仪式。订好日子后,由媒人通知女方择定日,女方父母通知近亲好友;待嫁姑娘在家绣花衣、花裙、花头帕等嫁妆。嫁妆还准备脸盆一个,澡盆一个,水桶一担,新被子一套,锄头、镰刀、柴刀等劳动工具各一件,簸箕或箩筐一担。富有人家还有田地、山林相送。现在,除了上述嫁妆外,视娘家财力,购置衣柜、家电等用品相送。男家则准备设宴请客的用具和食品。 5、炒黄豆 炒黄豆是排瑶婚礼中最具特色的习俗。过去,排瑶是在深山密林或半山腰上居住,交通十分不便,生活十分贫穷,物质条件相当落后,只能靠自己种植的黄豆,代替糖果、小食等。排瑶至今还保留着炒黄豆的习俗。炒黄豆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准新郎由伴郎陪同,在舅父的带领下,携带鸡、猪肉、米酒、油豆腐等礼品到姑娘家。当晚,姑娘邀请几个相好的姐妹在闺房作伴,亲手炒黄豆,泡浓茶款待准新郎和伴郎。吃过嫁娘的炒黄豆,准新郎和伴郎便立即离开。嫁娘则与相好的姐妹和过去对过歌、谈过情的男朋友,一边吃炒黄豆,一边唱分离歌,直到天亮。 6、送嫁 姑娘出嫁的当天上午,女家请先生公在神龛前念经,祷告祖先今日嫁女,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然后,由婶婶和嫂子为嫁娘梳好最后一次姑娘妆,戴上绚丽头饰,倒穿鞋(意为虽然出嫁了,但心仍向着娘家),与父母哭别上路。新娘身着自己刺绣的花衣花裙,拿上先生公备好的避邪纸伞,伞内贴有避邪符,以示驱邪。由新郎的舅舅领着出门。送嫁队由媒人带路,媒人用 12 节长的竹担挑着一只小雄鸡(俗称带路鸡),女家送嫁的亲戚(最少 16 人,多则现在的几十人)和男家迎亲的亲属,挑着嫁妆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场面壮观。途中每逢过桥过河,新娘乘机撒娇刁难新郎,站在桥头或河边不走,新郎便知趣地背起新娘上路,送嫁对伍则以此逗乐。 7、迎亲 送嫁队伍到达男家的村口时,男家派出歌手抬着酒拦住路口,与女家歌手对歌,哪方唱不上或对错了要罚一碗酒,几番轮回后,送嫁队伍才能进入山寨。到了男家门口,此时,男家燃放鞭炮,先生公举行仪式,为新娘驱邪,祷告祖先今日添丁,保佑新娘吉祥平安。新娘入新郎家门前,先洗把脸,才能进入厅堂右角站着。 8、婚宴 过去是以玉米、猪肉、豆腐为主。而现在有鸡、鸭、鱼、牛肉共 12 碗,设宴三天。 9、识亲 新娘梳上妇人妆,被带到神龛前,给祖先敬香,然后由新郎母亲或大嫂带着,端着洗脸水,与主桌的长辈亲人认识,男性亲人给红包见面礼,女性亲人则给红包或给绣花绒线。然后两亲家对歌,男家感谢女家养大姑娘以结成亲家。女家则却谦逊说女儿年轻不懂事,请亲家爱护帮助女儿适应新生活,最后一起恭祝新人白头到老,永结同心。 10、回门 婚宴一连三天,男家摆酒宴客,新郎新娘不得同房,分别由伴郎、伴娘陪睡。没有闹洞房的习俗。第三朝,新郎带着鸡、肉、酒等礼品,陪同新娘一起回娘家,俗称回面。到娘家后,夫妇一起祭拜娘家祖先,向父母行拜礼,即日返回夫家,至此开始同居,过正常的夫妻生活。 == 发展变化 == 过去,女方嫁妆主要是刺绣“嫁衣”和[[木柴]]。女方需砍几十担木柴作嫁妆,表示新娘是勤劳俭朴之人。此外,还有棉被、水桶、脸盆、[[柴刀]]、锄头、太阳伞(富裕者还有少量的田地山林)等嫁妆,嫁女如搬家,贴钱嫁女。改革开放后,瑶胞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人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做嫁妆。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八排瑶族婚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