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克鲁岑 的原始碼
←
克鲁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保罗·约泽夫·克鲁岑 Paul Jozef Crutzen''' | 圖像 = [[File:克鲁岑5.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0310835e35392bb7.png?size=437x600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 1933年12月3日 | 國籍 =荷兰 | 職業 = 荷兰大气化学家 | 知名作品 = 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核冬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 == '''人物生平''' == 1933年生于[[荷兰]]阿退缩不前斯特凡,荷兰国籍,1973年获Stockholm大学气象博士学位。现为[[德国]]Max-Planck-Institute for Chemistry教授,是[[瑞典]]后家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 含氮化合物引起的臭氧层耗损:1970年Paul Crutzen提出:NO和NO2可以起催化作用,造成O3损耗。Crutzen进一步指出:平流层中的NO和NO2是由化学性质稳定的N2O分解而成;而N2O来源于土壤施肥和微生物转化。他论证了臭氧层的厚度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这一发现推动了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研究。次年,[[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的Harold Johnston教授也注意到了在20km高度的[[臭氧层]]中,超音速飞机排放的氮氧化物也可能引起臭氧层耗损。Crutzen和Johnston的工作曾引起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决策者的极大关注,这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的发展。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Crutzen及其同事们提出了平流层春季云内粒子表面化学反应的机理,解释了这一现象.不溶于水的、化学惰性的CFCs经过一、二年的时间在对流层传输,混合均匀,然后,通过大气环流主要在热带上空进入平流层。风又使CFCs从热带向南、北极移动,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因地理上的差异,两极的气象条件完全不同。南极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这一条件促成极地春云和极低的平流层气温。那里的水和硝酸等物质形成了“极地平流层 "(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云中颗粒物的表面多相反应使臭氧分解反应加剧。而在[[北极]],没有[[南极]]那样的陆地/海洋特征,上空平流层的气温高于南极上空,很少出现“极地平流层云”,故臭氧耗损也小得多。Crutzen等人的工作推动了大气化学研究的新分支:“粒子表面多相化学”的进展。 对流层中臭氧增加使空气质量恶化:虽然Crutzen获奖的直接原因是对平流层臭氧的卓越研究,然而他在对流层臭氧的形成机制研究中也是世界上的领先者。与平流层臭氧耗损相反,对流层中臭氧含量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时达到相当高的浓度。由于臭氧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对人体和生物组织有直接损害。臭氧的光解产物O(1D)具有足够的能量与H2O、CH4等物质反应产生自由基,从而引发一系列大气化学反应,发生二次污染,例如:光化学烟雾和酸雨。 == '''获奖''' == 1986: 美国地球物理协会理事 1989: 泰勒奖 1991: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1995: [[诺贝尔]]化学奖 (与马里奥·莫利纳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分享) 1995: 因为"保护臭氧层的突出贡献"而获得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全球臭氧奖 1996: 国际臭氧委员会荣誉委员 1999: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 地球科学领域引用率最高的作者(从1991年到2001年所发表的110篇文章总共被引用2911次——科学信息研究所) == '''获奖理由''' == 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 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相關影片==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4xyM_h8338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Paul Joe Crutzen, Nobel Laureate at MIT - Starr Memorial Lecture 1999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HuKpbMREU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Symposium „The Anthropocene"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6M6fypho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In conversation with Nobel Prize laureate Prof Paul Crutzen: Lessons for phosphorus }}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2BjfgGhgQ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6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 Shaping Germany's Role in Ozone and Climate Policy -- The Push by Paul Crutzen }} {{clear}} [[Category:荷蘭人]] [[Category:科學家]]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l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克鲁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