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佬族 的原始碼
←
佬族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佬族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puchedu.cn%2Fuploads%2F2%2F26%2F1687304740%2F1695556031.jpg&refer=http%3A%2F%2Fimg.puchedu.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5128794&t=8e05692d82e71a5bc42606308545f08b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g.puchedu.cn%2Fuploads%2F2%2F26%2F1687304740%2F1695556031.jpg&refer=http%3A%2F%2Fimg.puchedu.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5128794&t=8e05692d82e71a5bc42606308545f08b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佬族(Lao Nationality),一般是指老挝境内的傣泰[[民族]](泰佬民族),是老挝的主体民族。 "Lao"(佬族)原称"Thai"(泰族),老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后,老挝当权者为区分泰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Thai"(泰族),遂将"Thai"(泰族)更名为"Lao"(佬族)。实际上与泰国的"Thai"(泰族)、柬埔寨的"Thai"(泰族)、越南的"Tai"(泰族)、缅甸的"Shan"(掸族)、中国的"Dai"(傣族)、印度的"Assam"(阿萨姆族)是分布在不同国家、不同它称的同一个民族,泰族自称介于"dǎi"与"tài"之间,泰语方言越靠近北方越接近"dǎi"音、越靠近南方越接近"tài"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佬族 外文名称; Lao Nationality 别名; 泰族、傣族、掸族、阿萨姆族 人口数量; 6800万左右 分布; 中、印、缅、泰、老、越、柬等国 语种; 佬/泰语 文字; 佬/泰文 ==历史发展== 佬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在佬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其中的"玉水坪文化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10000年以上、"塘子沟文化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8000年以上;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佬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至少在3000年以前,佬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形成一些部落小国,其中以"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地、象国","勐掌"包括澜沧江沿岸的保山坝<隆阳区东>、杉阳坝<永平县西>、漕涧坝<云龙县西>)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佬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诏勐掌"(象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诏隆"(大王),"勐掌"也因此被其它佬族小邦称作"勐达光"(佬语"达光"意为"目光焦聚","勐达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引申为"中央国、中心国")。 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佬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作"勐达光"。 公元前2世纪末,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国家,顺势进入"勐达光"(哀牢国)设立军事据点(县);之百余年,"嶲"、"昆明"、"滇"等民族与汉朝冲突不断,大量人口流入"勐达光"(哀牢国)境内,佬族先民吸收"嶲"、"昆明"、"滇"等民族人口后,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公元1世纪中后期,"勐达光"(哀牢国)在汉朝的挤压下、被迫放弃怒江(萨尔温江)以东的领土,将王城由"勐掌"(保山盆地)迁至"勐勉"(腾冲盆地)、继续统治怒江(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政权记作"掸国",《嘿勐沽勐》等傣文典籍仍将这个政权记作"勐达光"。 公元2世纪时期,"勐达光"(哀牢国)不断向南伸展、王城也不断南移,先从"勐勉"(腾冲盆地)移至"勐底"(梁河盆地)、又从"勐底"(梁河盆地)移至"勐腊"(盈江盆地)、再从"勐腊"(盈江盆地)移至"勐卯"(瑞丽盆地),逐渐崛起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 公元3世纪初期,"勐达光"(掸国)为抵御骠人进犯、将王城从"勐卯"(瑞丽盆地)南移至"蒲甘姆"(瑞丽江与伊洛瓦底江交汇处往南70公里、今曼德勒省太公城);此后数百年,佬族势力不断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很多部族被"勐达光"(掸国)兼并。 公元6世纪中期,怒江(萨尔温江)以西、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佬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掸国)被骠人瓦解,"勐卯"(卯地)君王组织民众抗击骠人过程中、被其它傣族"勐"推举为盟主,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勐卯"(卯国)。怒江(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流域地区的佬族先民也在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王朝轮番统治后获得独立,以"勐"(盆地)为单位形成"勐掌"(保山盆地)、"勐嶲"(漾濞江谷地)、"勐舍"(巍山盆地)、"勐谷"(景东盆地)等数十个小国。 公元8世纪中期,"勐舍"(巍山盆地)的佬族先民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统一云南高原各大小部族及怒江以西的联盟国家"勐卯"(卯国)。 公元9世纪时期,佬族先民伴随着"勐舍龙"(南诏国)势力的扩张、开始分布到更广阔的地区,陆续在金沙江沿线、红河下游、澜沧江(湄公河)下游、怒江(萨尔温江)下游、伊洛瓦底江下游建立越来越多的聚居点。 公元10世纪初期,"勐舍龙"(南诏国)政权被权臣篡夺,佬族先民陷入分裂状态;洱海盆地及周边的佬族先民大规模南迁西徙。公元937年,佬蛮混血的地方权贵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僰"(大理国)后,佬族小邦又陆续归附"勐僰";但段思平逝世后,"勐僰"后续君主多依仗非佬母族势力,与佬族诸邦的关系渐行渐远。公元954年,怒江(萨尔温江)以西、伊洛瓦底中上游地区的佬族小邦另组联盟国家"勐蓬"(蓬国)。公元1180年,怒江(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中下游的佬族小邦另组联盟国家"勐泐"(景陇国)。 公元13世纪初期,"勐雅"(昌宁湾甸盆地)和"勐卡"(昌宁柯街盆地)的佬族王子苏卡法带着9000多口人、300多匹马、10多头大象,历经13年之久、西迁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收服"摩兰"、"那加"、"勃拉"等土著民族,建立城邦国家"勐顿顺罕"(阿萨姆国)。 公元13世纪中期,大蒙古国(大元国)征服"勐僰"(大理国)后,逐步瓦解"勐蓬"(蓬国)、"勐泐"(景陇国)等佬族联盟国家,导致很多佬族再次南迁西徙,"勐蓬"(蓬国)南面和西面、"勐泐"(景陇国)南面的佬族人口得到增加。此后,在蒙古人势力范围周边崛起多个佬族国家,"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统治着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勐阿瓦"(阿瓦国)统治着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勐闰"(八百媳妇国)统治着湄南河上游地区及与之临近的湄公河以西、萨尔温江以东领土, "勐素可泰"(素可泰国)统治着湄南河中游地区及与之临近的湄公河以西部分领土。 公元14世纪,留守祖地的佬族在反抗蒙古人统治中逐渐占据优势,"勐卯"(瑞丽盆地)脱离大元国(原大蒙古国)、组建联盟国家"勐卯龙"(麓川国),陆续将伊洛瓦底江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中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红河上游以西部分纳入统治范围;"勐泐"(景陇国)也逐渐摆脱蒙古人的控制,继续统治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勐泐"(景陇国)南边、湄公河(澜沧江)以东的佬族也在对抗蒙古人过程中崛起,以"勐佬"(琅勃拉邦盆地)为中心、建立联盟国家"勐兰掌"(澜沧国),统治着湄公河中下游地区。 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寮人民民主共和国)即是从"勐兰掌"(澜沧国)基础上发展而来。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分布 全球有佬族人口约68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 老挝有佬族人口约500万左右,是老挝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地势平缓地区。 ==语言文字== 佬族语言属于东亚(汉藏)语系 泰语分为暹罗方言(泰国中南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兰纳方言(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大泰方言(缅甸中北部、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分别含多个次方言,如大泰方言含南次方言、北次方言、阿萨姆次方言等,兰纳方言含泐次方言、痕次方言、闰次方言等。 泰语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发音差距也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泰族文字源于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婆罗米文的变体巴利文随佛教传到东南亚各地后,被多个民族改造成自己的民族文字,佬族先民也参考巴利文创造出多种佬文。 佬文有暹罗佬文(泰国文)、澜沧佬文(老挝文)、兰纳佬文(傣泐文/傣闰文)、越南佬文(傣端文)、南方大佬文(傣绷文)、北方大佬文(傣哪文)、阿萨姆佬文(傣阿洪文)7种字体,均来源于婆罗米文,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的拼音文字。 现代国家概念形成以前,操暹罗方言的泰国中南部、柬埔寨西北部、老挝南部使用暹罗佬文(泰国文);操兰纳方言的泰国北部、老挝中北部、缅甸掸邦东北部、中国云南南部使用兰纳佬文(傣泐文),越南西北部使用越南佬文(傣端文);操大泰方言的缅甸中北部使用南方大佬文(傣绷文),缅甸西北部、中国云南西部使用北方大佬文(傣哪文),印度东北部使用阿萨姆佬文(傣阿洪文)。 现代国家概念形成以后,泰国全境使用暹罗佬文(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佬文(老挝文),其它地区的佬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佬文。<ref>[http://www.gov.cn/guoqing/2015-07/29/content_2904489.htm 仡佬族],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名族总论]]
返回「
佬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