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佛陀跋陀羅 的原始碼
←
佛陀跋陀羅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佛驮跋陀罗''' </p> |- |<center><img src="http://www.fodizi.tw/uploadfile/201805/30/225626678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fodizi.tw/fojiaogushi/21569.html 圖片來自fodizi] </small> |} '''佛陀跋陀罗'''({{bd|359年||429年|}}),又称'''佛驮跋陀罗'''、'''佛度跋陀罗'''、'''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為[[南北朝]]時期著名譯經師。 == 生平 == 佛陀跋陀罗为[[南北朝]]时期[[后秦]]时来汉地的[[印度]]僧人。族姓[[釋迦族|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ref>《[[高僧传]]》卷二</ref>。 5岁丧父,17岁出家。记忆力超强,曾与僧迦达多游[[罽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受禅法。后受智严邀请入汉地,于[[后秦]][[弘始]]八年至[[长安]]。因与[[鸠摩罗什]]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慧远]]欢迎。留居庐山年余,译《[[達摩多羅禪經|修行方便禪經]]》。 [[东晋]][[义熙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同时译出《[[涅槃经|大般泥洹经]]》。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佛驮跋陀罗于[[刘宋]][[元嘉 (刘宋)|元嘉]]六年(429年)圆寂,年七十一岁。 == 禅法 == 佛陀跋陀羅谨守[[声闻乘]][[上座部]]的修學傳統,修禅习定,聚徒数百人(包括[[智严]]、[[釋寶雲|宝云]]、[[慧观]]等有名人物),甘于淡泊,不喜繁华。佛陀跋陀羅的禅法是自上一脈相承,保持纯粹法要。 佛陀跋陀羅专精禅法,现存《禅经》介绍了[[佛大先]]的渐修一法。这就是从二甘露门方便、胜进两道各别的退、住、升、进,决定四分开始,进而观界,修四无量,观蕴、处,以至畅明缘起,达到禅定成就。由“搜集经要,劝发大乘”而接近了[[大乘]][[瑜伽行唯識學派|瑜伽]]系。佛陀跋陀羅的传译为稍后的大乘瑜伽学说东來漢土开了先河。 ==弘法== 跋陀经西域诸国,达北魏国都平城,受孝文帝接见,跋陀为孝文帝讲授《十地》佛经,深为孝文帝所敬信,遂礼为上宾,为他开设禅林,凿石为龛(即云岗石窟)。北魏国都迁至洛阳后,孝文帝又在洛阳为跋陀建造佛院。因跋陀喜欢幽静之地,孝文帝又在嵩山的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少林寺,让其传法。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佛陀跋陀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