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仰望万古山河(素心) 的原始碼
←
仰望万古山河(素心)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仰望万古山河'''<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6699762/pexels-photo-2669976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仰望万古山河》'''是[[中国]]当代作家素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仰望万古山河=== 对于草原与大漠,我一直心存[[神秘]]与敬畏,它永远扎根于大地的辽远与空阔、贫瘠与富有,在接受鲜明的季节与轮回时,孕育生命,也孕育文化。让所有物种直面沧桑与枯荣,繁华与素简的生命伦理,严酷与灿烂、广阔与博大并存的高迈气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坦荡与澄清,定义了草原与大漠并存的极致元素与情感。走进大漠草原,你会发现,这里有生命的法度,也有生存的智慧,更有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之旅…… (一) 初闻百眼井时,想当然地以为是一百口井。走进百眼井一带才发现,这里是井的集群,此“百”非彼“百”。 在阿尔巴斯草原阿尔寨大漠向北一望无际的大平梁上,延伸着一条凹形的岩石地带,上面分布着以10米左右间距展开的上百眼井,有的井深十几米,有的井深几十米。究竟有多少口井,连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也无法说得清楚,几十口亦或是上百口,众说纷纭。 在井群的入口处,偶遇一位身体健朗的[[牧民]]大叔骑着一辆大排量的摩托车,摩托车和牧民都布满厚厚的沙尘。在井群里,数百只羊在牧民的圈赶下,围着井旁的石槽子[[欢快]]地畅饮,而见到我,竟齐刷刷地掉转头凝视着,目不转睛地打量我这个不速之客。 [[清澈]]的井水汩汩流淌,清冽而甘醇。 “这也是一眼井,是被沙子盖住,我在这里住了七十年,喝的就是这些井水……这井都是杨六郎用枪凿的,一枪一个呢!” 牧民大叔对着脚下的沙土,用放羊的铁杈一圈一圈划拉着岩层上沙土。脸膛被草原上的风吹成紫铜色,闪烁着奶油的光。 在关于百眼井的历史叙事中,毫无疑问是神秘的。无边无际的草原总是令人无从准确地找到追踪历史、破解真相的入口。身后与百眼井相伴的百眼井村走过百年风雨后,如今仅存的几户牧民散落在草原边界,以放牧为生。正如牧民大叔说的,他们世代与羊群为伴,与井群为伴,子子孙孙在岁月中低吟着这片草原上的种种传说。 而对于百眼井似是而非的历史叙述,是心存疑问的,越是这样迷惑越渴望拨开[[岁月]]烟幕去触摸往事鲜活的表情,去破译创造历史的密码,更有一种迫切地想贴近历史的肌肤走进时光深处的渴望,去[[感受]]岁月赋予草原的沧桑和历史交给它的沉重。 此刻,百眼井笼罩着一身往事迷人的烟尘和关于历史遥远的信息,清脆的流水声像寂静的草原里响起的勒勒车声,“吱扭、吱扭”在心海中搅起层层涟漪。更像待字闺中的牧羊女,伴着数百年孤独、清寂的草原,执着地守望、等待,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等待时间,等待幸运之神的青睐,等待那一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叩问。到底是谁揭开的面纱?又是谁第一眼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延伸远方的井群?那种感觉一定是复杂而苍凉,沉重而震惊。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场面?又埋藏了多少陈年旧事?往事在天际尽头,沉默不语。 随着百眼井重见天日,这里被列入文物保护区,它曾经的生命历程也随之浮出水面。显然,它还是用绵延不绝的水声告诉了人们,曾经的战场、硝烟、草原、羊群,间或在沧桑的岩石上响起马蹄叩击的声音都是如此清晰、鲜活的存在过,像风走了又来,远了又近。在这片草原上,时间可以酣睡,但历史依然活着。苏醒过来的百眼井吸引着前仆后继的探寻者走进前尘往事,重温旧事旧梦,感悟、触摸数百年岁月的沧桑与人生变幻…… 沿着百眼井遗址走进史料星空,惊讶地发现百眼井竟与成吉思汗铁骑征伐西夏那段历史旧事相牵。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草原与沙漠并存,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特殊的历史。近800年前,成吉思汗亲率铁骑大军来到鄂尔多斯阿尔寨高原上休整军队,做进攻西夏前的准备。这里地势辽阔,草木茂盛,可为战马放牧。但奇怪的是广袤的草原却无水源,一条传说中察哈尔林高勒的河也干涸得无踪可觅。 大概,成吉思汗觉得这里视野开阔又很平坦,隐蔽又不易被西夏发现,即使是遭受敌军袭击,自己的骑兵仍可纵横千里草原,发挥马背上民族的长处,有利于火速进兵,偷袭敌人。于是他降旨说:“这里地势虽高,但地的血脉总是有的。”命令部队连夜打井取水。 一夜之间,由“巨匠钻井”而来的百眼井神话般地出现在草原上,并迅速传播开。后来,当地牧人还称百眼井为“敖愣瑙亥音其日嘎”,意为“众狗之井”,是为猎犬还是为将士。姑且不谈这其中隐藏的蒙古族语言的真意,仅一夜之间打成上百眼井就成了一桩旷古奇闻趣事。然而,井真正的神奇并不是至今还有水,而是它井筒光滑圆润,看不见以往打井时留有的任何上下攀登的凹迹,内壁还真有点儿与牧民大叔说的“一枪一个井”的传说相似。是通过什么技术挖的井?谁也说不清楚,古人的智慧绝非凡夫俗子可以推理和想象的,正因如此,中国历史的天空自远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充满雄浑与悠久,奥妙与玄妙的色彩。 对于百眼井,还传说,是苍生天庇佑成吉思汗而形成的。蒙古族人们世代就对蒙古大汗赋予神的想象与传说,更崇尚苍生天。天之骄子在人们的心里是神圣不可侵犯,是可以得以苍生天的庇佑。所以,他们认为,百眼井是苍生天庇佑的显现。真假不去确定,反正这片大漠草原从此有水喝了。说也怪,就是这星罗棋布的百多眼井,几十万人和几十万匹马,不管你怎么用水,井水总是用之不竭。马饮井水,膘肥体壮;人饮井水,甘甜可口,身健无疾,精神抖擞。 成吉思汗就是在这块神奇的地方,生活得十分愉快,神气高扬。更使他兴奋的是全体将士养足了精神,鼓足了战劲,个个成了猛虎,仿佛这一切都预示着胜利。强大的心理信念可以战胜一切,不日,他便进军西夏,尽管余生心愿未了…… 风,吹散久远的硝烟并未吹散历史,天之骄子铁骑留在草原上的足迹被风世世代代来回地吹着,激荡草原古老的岁月。老牧民用放羊鞭直指远方一个又一个凸出地面的沙包:那都是井!现暴露于地表的只有几十眼井……对于暴露的井,牧民们自发地修葺、守护着生命之源,他们世代饮用这井里面的水,如远古一样清醇。 趴在井沿向井里探望,潜意识里期待一个时空轮回的发现,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与场面。然而,什么都没有出现,井深不见底一如深邃的历史,令人眩晕。搭目仰望处于河床砒砂岩层中满身沧桑的井群,一个个如火山爆发后凝固的灰烬,更像衣衫褴褛的老人,永远定格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长吁短叹历史奇迹和世事无常,八百年漫长时光,恍如打了一个盹,醒来时分,已成传说,巨人也罢,常人也罢,都如过眼烟云,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原本清晰的历史变得朦胧而迷人,或是如此,人们才乐此不疲走在揭开谜底的路上。在这片草,经过时间的冲刷,把最隐秘最传奇的历史真相埋藏在绵延的岩石之下,把最豪迈最豁达的蒙古族情感演绎为安静的民间表情,把最灿烂最鲜活的繁华凝固于草原深处。百眼井,如一群沧桑历尽的老牧人,一袭布衣,从容、安静之间尽显历史文化之本性。在这井群面前,人们看到的是风云往事与沉淀的历史符号,清澈的井水,又恰是敖包上那缕轻灵的炊烟,绵延不绝,仿佛只要稍加触摸,那些沉睡的旧事旧物便会复活、苏醒、呼啸而来…… 向远处,草原上一跑马场尘土飞扬,骏马嘶鸣。几个牧民正在马背上锻炼马技亦或训马,他们是这片草原上真正的子孙,是马背上民族的传承者,此刻,他们正用一种祖辈的方式恪守、传承着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和品格,博大宽广、乐观豪迈是蒙古族人们骨子里流淌的基因,同这片草原一样根深蒂固。 沐浴草原上的风,触摸影影绰绰的往事,看金戈铁马的奔腾,待尘土飞扬落定,再去听草原上的风轻轻诉说…… (二) 百眼井正西20公里,就是阿尔寨石窟,又称“草原敦厚”“百眼窟”,与百眼井遥遥相望。 1981年,一个叫巴图吉日嘎拉的蒙古族文物普查员,在雨后一个清晨里,在阿尔巴斯草原深处一个叫阿尔寨的地方策马扬鞭时,突然发现远处孤零零地耸立一座红砂岩石山丘,并以长龙的姿势将尾部伸向东面。被雨水冲刷后的山体,上面十分醒目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座石窟。石窟也是红颜色,像鲜血染成一般。在绿绿的草原上,它风格迥异地立在世人面前,像历史的界碑,以极特殊的风采昭告天下它不同凡响的身世之谜,给茫茫大漠草原上增添了一份古老与神秘。 这一[[发现]],如一记惊雷打破这片草原的寂静,那扇紧闭在大漠深处的历史重门一下子被蒙古汉子的马蹄声撞开。 尔后,随着石窟浮出大漠,走进石窟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资料记载,这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走完人生最后行程的地方,是成吉思汗在1226年第六次征伐西夏时的总指挥部。若是如此,那就不难理解百眼井的存在,不难理解山丘与石窟的色彩。 溯源800年前,成吉思汗亲率数万蒙古大军亲征西夏,战争还未结束却终结了一代天骄的生命。从东到大海,西跨大漠,多少巨人神话传说在汗血宝马铁蹄下震撼古今。如今,谁又能料到,在这蛮荒而奇妙的草原大漠深处,竟神奇般地与这位威震欧亚大陆的巨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是草原的荣耀与幸运。天苍茫,四野空旷,草原岁岁枯荣,岁岁新生。一层土,一片天,雄浑而悠久的历史一度以沉默的姿态隐迹于大漠里。草原上的风,一定是不甘心就此带走英雄往事,才吹开这段岁月斑驳的遗迹,让后人缅怀和仰望。 对于成吉思汗西征路线在史学界争论颇多,有的学者认为成吉思汗没有到过鄂尔多斯。然而,人们通过对阿尔寨石窟及周边地区考察,认定这里就是成吉思汗第六次征西夏时主力部队集中休整的地带,野史还记载,成吉思汗曾在石窟里养过伤…… 翻滚着[[历史]]浓烟的小山丘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山高出周围地表面约40余米。山丘虽小,但岩壁陡峭,如刀削,峭壁上石窟棱角分明,鬼斧神工一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风吹雨打,自然风化侵蚀,岩石疏松,山崖坍塌,部分石窟已遭到破坏。山丘半坡上,横七竖八躺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残骸。目前,还能看到的石窟尚存几十座,西部石窟最大,位于南壁正中,门向南,想必这是主石窟,窟檐和门框均是木建筑结构。石窟外岩壁上清晰地雕刻着一匹昂首跳跃的烈马,像刚从战场上归来。门外有坚硬的石阶,可直达山下,也可向左右两方通往其他洞窟。其他石窟以此为序,一字向东排列在岩壁上,规模大小不一。一条锈迹斑驳的木质走廊由山顶伸向远方,连接远处其他更小的山丘石窟…… 山的顶部略显一平地,依稀可见建筑残存的遗迹,站在山顶上极目远望,辽阔的大漠草原尽收眼底,作为攻打西夏,这里是绝好的军事要地。 一座孤丘,许多神奇的石窟,却共同构成一个五彩缤纷又扑朔迷离的绘画雕刻艺术宫殿。 石窟内外壁上壁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外壁有战马、有神兽。内壁有彩画佛像,上面隐约可见是藏文亦或是蒙文,传说其中有成吉思汗遗迹,有喇嘛教文化艺术以及回鹘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题等。壁画的颜料显然是稀有的矿物质,色彩鲜艳,多为绿色、黑色、白色、褐色,充满西夏、元代和明代的文化元素特征。这些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石窟史学的重要依据。据说,埋藏于28号石窟壁画间风貌还原了成吉思汗西征西夏场面,传说鉴定为“成吉思汗安葬图”,壁画整体是梯型结构,最上面两层绘有山川、河流、原野,并在最突出位置绘有两军对垒、激烈作战的场景,像似在做一种表达,或是为日后告诉世人。第三层左侧绘有若干匹白马,一匹褐红色马及若干峰骆驼,据说回应了成吉思汗在阿尔巴斯猎野马时、所乘“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跌伤”这一传说。右侧还绘有两座白色蒙古包,尖顶高耸,其中有一间寺庙,一间宫殿,宫中有一妇人,神情似悲痛不已,模样十分酷似也遂夫人。石窟山顶平台西北处,有一人工开凿的坑道,下连一石窟,据说成吉思汗养伤的眼窟就是从地面下挖然后开凿的。由此可见,这眼窟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是否此窟即为图中之墓葬,是成吉思汗逝世之后停灵之所呢? 广阔的草原大漠上粗糙地承载了这一恢弘的历史片段,正如我粗糙地窥视了它的一点儿风采。一层层揭开草原大漠历史的面纱,人们无比期待、无比敬仰地循着古老、鲜活的痕迹,不断地去碰撞遥远而清晰的历史脉搏。人们也一直努力用残损、古旧的碎片拼装起它本来的历史面貌。于我而言,是无比渴望找到与先人对话的契机,可以倾听那些渐行渐远的声音,可以触摸鲜活的历史人事画面,可以在时空里畅游与沉淀。沉寂多年的石窟,随着学者的到来,逐步被国家保护、修葺,平坦的草原上,一条绿色围栏再次将它与世隔绝。 然而,隔绝的围栏内依旧具有强大引力,吸引着前仆后继的探寻者不断奔赴。它的神奇不在于它天然的艺术成分,而是能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血脉相通,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铁蹄纵横欧亚大陆,打出世界上最大的版图,去世后无碑无丘,不树不封,埋葬之后,万马踏平……哪儿一曲高歌不是[[英雄]]史诗的符号? 英雄史诗如歌如泣,弹奏着草原大漠般广阔坦荡、博大柔美的音律。而更[[幸运]]的是鄂尔多斯高原在数百年后,竟因成吉思汗成就了这片土地的名字,由成吉思汗陵而来的“众多宫殿”“八白宫”依然雄伟地矗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掉在地上的马鞭、深陷大地的车轮交错重叠,造就了鄂尔多斯这片土地芳醇浓烈、厚重璀璨的情怀与氛围。 徜徉于大漠草原,在两次拜访石窟的路上,孤独地在大漠中穿行,无比敬仰的追古朔今。仰望石窟的孤冷与神秘,倾听马蹄与冷兵器撞击的[[声音]]……在日落余晖中,它的美丽呈现出一种灿烂与辉煌,我不知道,自己哪一次举足,会踏上一代天骄走过的脚印?自己哪一次回眸,会刚好迎上巨人的眼神? 千年旧梦,百年风云的历史画卷模糊而又清晰地烙在草原大漠并永恒。经过风雨冲刷,每一个传奇背影,每一方沧桑的岩石越发闪烁[[历史]]音讯,古与今,悲与欢,烈火与战马,硝烟与和平,无不让人感叹历史的沉重,感叹曾经的和现在的文明。当[[时间]]老去,当繁华落幕,草原的风依旧,马头琴依旧,往事依旧。 站在盛世的[[月光]]里,仰望万古山河……<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0840274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素心,原名徐义萍,任职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记者、编辑。。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仰望万古山河(素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