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 的原始碼
←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柏林签约</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1.ssl.qhimg.com%2Ft013b91bac037e55ea9.png&refer=http%3A%2F%2Fp1.ssl.qhimg.com&app=2002&size=f9999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1.ssl.qhimg.com%2Ft013b91bac037e55ea9.png&refer=http%3A%2F%2Fp1.ssl.qhimg.com&app=2002&size=f9999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同年,德、俄、英、奥、法、意、土在柏林举行会议,7月13日,各国签订《[[柏林条约]]》以取代《圣斯特凡诺条约》。虽然这是俄国外交战线的一次失败,但新的条约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战果。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了广泛的自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获得了独立。俄国在这场战争中还获得了此前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大片领土,南比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黑海沿岸的巴统等地并入俄罗斯版图。<ref>[https://www.gugong.net/shijie/ouzhou/37198.html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 故宫历史网] </ref> 柏林会议(德语: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会议。在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后,强国希望重建巴尔干半岛的秩序。因此,德国首相俾斯麦代表德国举行会议,邀请各国出席,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与会国包括欧洲强国与奥斯曼帝国。 会后,俄奥关系却渐渐变差,而巴尔干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经过回教帝国数个世纪的统治,保加利亚与数个主要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国家终于在会后获得强国确认,成为独立民族国家。会议目的主要是修改圣斯特凡诺条约的条款,让土耳其保得住君士坦丁堡。此举防止俄罗斯在打败土国后,向巴尔干扩张。最后,与会国家签订了柏林条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黑山获得独立;保加利亚得到自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 柏林会议前后十余年间,俄国近东政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避免外交孤立,保证黑海两海峡的安全和确保俄国在保加利亚的优势地位。 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国际会议。 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O.von俾斯麦任会议主席。<ref>[https://www.yaliaojie.com/a/155009.html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 鸭寮街]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70 西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签订柏林条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