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五大牧首區 的原始碼
←
五大牧首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五大牧首區''' </p> |- |<center><img src="http://pic1.zhimg.com/v2-f3cabac287970743cebd510c61ed8221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antubizhi.com/pic/%E4%BA%94%E5%A4%A7%E7%89%A7%E9%A6%96%E5%8C%BA/ 圖片來自wantubizhi] </small> |} '''五大牧首區'''(Pentarchy),[[基督教歷史]]上的術語,源自於[[早期基督教|初代教會]]首領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領土,統一在唯一的基督教會(Christendom)的理想。 這些地區分別被劃歸為五個[[主教座]],由五個[[宗主教]]進行管理。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教宗|羅馬]]、[[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牧首|亞歷山大港]]、[[安條克牧首|安條克]]和[[耶路撒冷牧首|耶路撒冷]]。 將普世與唯一的統治權力歸於基督教會手中的理念,與羅馬帝國統治結構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是因為地區政治及教會勢力的現實狀況,造成五大教區的分劃。這五個主教座比起其他主教座擁有更大權力,是因為它們在政治和教會的重要性;它們全都位於帝國內的重要城市和區域,也是教會的主要中心。 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條克在早期教會發展有重要角色。君士坦丁堡在4世紀成為皇室首都,成为新罗马,在第六次公会议之后与罗马圣座地位同等。耶路撒冷在使徒時期十分重要,因此獲得禮儀上的排位。 [[正教會]]對[[羅馬帝國]]境內五個[[基督教]]地區的聯盟管制。 ==概論== Πενταρχία(Pentarchia)的字根由πέντε(pente,意為五)與ἄρχω(archo,意為統治)組成。 五大牧首區<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9059117/pentarchy "Pentarch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10."The proposed government of universal Christendom by five patriarchal sees under the auspices of a single universal empire. Formulated i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emperor Justinian I (527–65), especially in his Novella 131, the theory received formal ecclesiastical sanction at the Council in Trullo (692), which ranked the five sees as Rome, Constantinople, Alexandria, Antioch, and Jerusalem".</ref>的概念首先在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Novella 131中的法律清楚講明。692年的五六會議正式確認五大牧首,並把五個[[主教座]]按重要性排列。尤其在五六會議後,[[東方基督教]]在哲學上接受了五大牧首區的概念,[[西方基督教]]也接受此概念。<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487431/Quinisext-Council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Quinisext Council"]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ebruary 14, 2010. "The Western Church and the Pope were not represented at the council. Justinian, however, wanted the Pope as well as the Eastern bishops to sign the canons. Pope Sergius I (687–701) refused to sign, and the canons were never fully accepted by the Western Church".</ref> 查士丁尼和五六會議把帝國以外的教會排除出去,例如當時正在[[薩珊王朝]]的[[波斯]]冒起的[[景教|東方教會]],被他們視為異端。在帝國內只承認迦克墩派,而把[[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教宗列表|阿歷山大]]和安提阿的非迦克墩派人士視為非法。 各個牧首區的紛爭,由其是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使五大牧首不能成為有效的管治實體。7世紀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安條克被[[伊斯蘭征服]],使君士坦丁堡成為東方唯一的權威,此後「五大牧首區」的概念只剩下象徵意義。東方教會磨擦,以[[東西教會大分裂]]告終,和帝國之外的大型獨立的[[都主教|都主教座]]在[[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俄羅斯]]的興起,使帝國內的古老主教座變得不重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五大牧首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