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丹拿/利蘭珍寶巴士 的原始碼
←
丹拿/利蘭珍寶巴士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丹拿/利蘭珍寶巴士'''<br><img src="https://www.ncplace.com/image/cache/catalog/product/Book/2020/July/Hong%20Kong/Xinshang%20Line%20%E6%96%B0%E5%B0%9A%E7%B7%9A/9789887862291/01-600x770.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ncplace.com/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1488 圖片來自ncplace]</small> |} '''丹拿珍寶'''(Daimler Fleetline)是一款由[[丹拿 (英國)|丹拿]]研製的後置引擎[[雙層巴士]],於1960年首次亮相。後來丹拿車廠的巴士生產業務被[[英國利蘭|英國利蘭汽車公司]](British Leyland Motor Corporation)購入,珍寶巴士的生產線因此於1973年被遷移到利蘭商用汽車,1975年起,丹拿巴士一律都被冠名'''利蘭'''成為'''利蘭珍寶'''(Leyland Fleetline)。 == 生產史 == 利蘭車廠於1958年推出新型的後置引擎巴士[[利蘭亞特蘭大巴士|亞特蘭大(Atlantean)]],不但登車比過往採用半駕駛艙設計的前置引擎巴士便利,也使錢箱可安裝在駕駛座側邊,方便由駕駛員觀察乘客投幣繳付車資,從而減省車上配置售票員,達致「一人控制巴士」節省營運成本。利蘭車廠憑亞特蘭大巴士迅速壟斷英國市場,導致丹拿車廠的市場佔有率急遽下降,丹拿作為回應,在1960年代初推出香港稱為珍寶的Fleetline雙層巴士與利蘭的阿特蘭大競爭。 ==介紹== 第一輛Fleetline巴士的底盤在1960年面世,稱為RE30(意即'''R'''ear '''E'''ngine '''30'''ft,30呎後置引擎)。Fleetline的樣版車配用丹拿自家開發的CD6引擎及Daimatic半自動波箱,裝上Weymann車身及披上伯明翰巴士公司的色彩後,隨即與另一輛示範底盤在1960年的英國商用車展正式公開發表。Fleetline在正式投產後初期更名為CRD6-30('''C'''hassis '''R'''ear-engine '''D'''aimler '''6'''-cylinder '''30'''ft)。後來為提高市場佔有率,丹拿迅即為用家提供[[吉拿]]6LW及6LX引擎選擇,成為後來的CRG6-30。 Fleetline巴士在1962年量產後,在英國本土引起了很大的迴響。Fleetline在設計上跟亞特蘭大比較,不論長度及軸距都相若,引擎也同樣以橫置式配置,但Fleetline的傳動軸採用下置式(Drop-centre)設計,車軸的中央呈U字型,令巴士的地台高度可以降低,更容易裝上較低矮的車身(英國很多巴士公司都樂於使用矮車身的雙層巴士),而不需要像初期的亞特蘭大一般採用上層靠一邊的一排四人的座椅設計來遷就矮車身的設計。另外,巴士底盤的前段大陣較亞特蘭大來得纖薄,更容易採用前門不設梯級的車身,令乘客登車更為方便。丹拿的Fleetline在英國市場大受歡迎,於1963年的訂單數量更超越利蘭亞特蘭大,逼使利蘭車廠也跟進推出採用下置式傳動軸設計的改良版亞特蘭大。丹拿車廠為打開海外市場,於1965年不但推出左軚版的Fleetline,還提供33呎(CRG6-33)及36呎(CRC6-36)兩種長度的版本,其中以33呎版本最成功,Fleetline在[[葡萄牙]]、[[南非]]及[[香港]]等地取得數量不俗的訂單,而33呎Fleetline也獲若干英國本土用家垂青。 丹拿汽車的母公司[[英國汽車控股|英國汽車控股公司]]於1968年併入英國利蘭汽車公司,利蘭車廠於是整合產品線,推出採用利蘭O.680引擎的Fleetline,型號為CRL6(「L」的意思是利蘭引擎),並決定將矮身版本的亞特蘭大停產,改為向有需要購買矮車身雙層巴士的客戶推介Fleetline。 1973年8月,英國利蘭汽車將Fleetline的生產線從[[高雲地利]](Coventry)的前丹拿車廠廠房,遷往利蘭車廠位於[[化靈頓]](Farington)的廠房,而最後一輛離開高雲地利廠房的Fleetline是供應給[[香港]]的[[中華巴士]]。自此以後,Fleetline與競爭對手亞特蘭大都是在同一廠房生產。利蘭為了確保Fleetline在生產線遷移後不影響新車交付客戶,化靈頓廠房在高雲地利的原廠房關閉前已經量產Fleetline,首輛在化靈頓廠房生產的Fleetline早於1973年3月已經出廠,比Fleetline在高雲地利的生產線在同年8月關閉的時間還早。 1974年下半年,Fleetline歸入利蘭品牌內,底盤識別碼改為利蘭車廠的標準,採用FE字頭('''F'''leetlin'''e'''的頭尾英文字母),如FE30AGR、FE33AGR等。第一輛以FE編制示人的Fleetline也是屬於中巴的,但利蘭沒有再為Fleetline注入更多新元素,只是把液壓輔助轉向系統(風油軚)及原本用於加長版Fleetline的45加侖油缸,列為所有Fleetline的標準設備。 1970年代中期,利蘭準備設計一款新型後置引擎巴士(即B15計劃),用來取代上一代的後置引擎巴士,並作為Fleetline及亞特蘭大的後繼產品,後來的成品即是[[利蘭泰坦B15巴士|泰坦型巴士]]。為了騰出生產線給新型號巴士,Fleetline因此被利蘭率先放棄,原因是Fleetline的生產線搬遷到利蘭在化靈頓廠房後,缺乏原丹拿車廠的周邊組件供應商和工廠支持,除了吉拿引擎供應短缺外,多項主要零件的供給都不及在高雲地利的原廠房便利,令Fleetline無法準時交貨給用家。利蘭車廠在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於1977年推出[[都城嘉慕威曼都城巴士]]及[[丹尼士統治者巴士]]等新車款,這些第二代後置引擎巴士在動力系統效能和可靠性方面,都比Fleetline和亞特蘭大等第一代後置引擎巴士有大幅度的改善。另外,香港的[[中巴]]和[[九巴]]都是Fleetline的兩大海外客戶,但一直受到Fleetline的引擎散熱問題和攀斜能力不足所困擾,利蘭車廠因此應香港兩大巴士公司的要求,在1978年推出採用前置引擎及可供一人控制的[[勝利二型]],香港兩巴於是將原有Fleetline的訂單轉移到這款前置引擎的新車型。由於生產上的問題、競爭對手新車型的出現及海外訂單的縮減,利蘭於是放棄Fleetline,令這款曾經很受歡迎的車款提早走進歷史。 最後一輛出廠的Fleetline巴士於1980年8月交付South Notts巴士公司,而最後一批33呎Fleetline共有12輛,型號為FE33ALR,於1981年加入英國Southend巴士公司。 === 銷售成績 === 在20年的生產內,丹拿/利蘭合共生產了11728輛Fleetline巴士,當中包括: *360輛30呎、33呎、36呎的單層版本(CRG6LXSD、SRG6LW-33、SRG6LX-36、SRG6LXB-36、SRL6-36); *9702輛30/31呎的標準雙層版本(RE30、CRD6-30、CRG6LW-30、CRG6LX-30、CRG6LXB-30、CRL6-30、FE30AGR6LXB,FE30ALR、FE31AGR、FE31ALR); *1666輛33呎雙層版本(CRG6LX-33、CRG6LXB-33、CRL6-33、FE33AGR6LX、FE33AGR6LXB、FE33ALR)。 另據文獻記載,丹拿曾經生產過17輛配縱置[[康明斯]]引擎的36呎雙層版Fleetline CRC6-36,當中16輛被出口到[[南非]][[約翰內斯堡]],另一輛留在[[英國]]。 Fleetline可選配的動力配搭十分多,除了有[[丹拿 (英國)|丹拿]]自產的引擎外,也有[[吉拿]]、[[利蘭]]及[[康明斯]]等,在1970年更曾經安裝以[[石油氣]]為燃料的勞斯萊斯多燃料引擎(Middlesbrough 70 - FXG870E)進行測試。至於波箱的配搭則變化不大,一直使用Daimatic或利蘭SCG系列的半自動/全自動波箱。雖然曾有一些試驗性的組合,如配用[[Voith|福伊特]]全自動波箱(九巴D738,BH6639),但因當年的技術尚未成熟,始終未成氣候。 == 香港的丹拿/利蘭珍寶 == 香港的中巴及九巴於1970年代大量引入丹拿/利蘭Fleetline新巴士。由於當年它們的載客量驚人(33呎Fleetline巴士的載客量超過120人),中巴於1974年宣傳Fleetline巴士時便將她跟當年名噪一時的「珍寶」[[波音747]]飛機作對比,比喻她為巴士界中的珍寶,並在數輛珍寶上貼上「JUMP ON A CMB JUMBO」的橫額廣告,因此丹拿/利蘭Fleetline在香港被稱為「珍寶巴士」。 後來香港的非專利巴士公司-城巴、雅高巴士及有豐旅運-皆從英國引入二手丹拿/利蘭Fleetline巴士。 === 中巴 === [[中華巴士|中巴]]是香港首間引進丹拿珍寶的巴士公司,亦是香港首先大量引進珍寶的巴士公司。 1960年代末期,前置引擎巴士在英國沒有市場或因為利蘭的收購行動而相繼停產,令市場上只有後置引擎巴士底盤可供選擇。中巴為測試後置引擎巴士在香港的營運成效,於1971年以高達20萬港元購入1台30呎長的Fleetline CRG6LX-30巴士底盤(當年一輛[[佳牌阿拉伯五型巴士]]底盤售價只是12萬港元)。Fleetline底盤的售價這樣高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英國政府的運輸政策造成。在1960年代末期,英國政府為鼓勵巴士公司推行一人控制模式(One-Man-Operated,OMO模式)改用後置引擎巴士,便推出購買巴士津貼資助計劃。巴士製造商有見及此,立即大幅提高後置引擎巴士的售價超過兩倍,而英國本土的巴士公司因有政府的津貼資助,對巴士售價大幅提高的反應是「沒有什麼大不了」。但香港政府的運輸部門沒有為巴士公司提供購買巴士的資助,當時政府又要求香港的巴士公司只可從[[大英國協]]地區購買巴士,英國政府與巴士製造商的「聯合加價行動」,對香港的巴士公司而言簡直是一場惡夢。 中巴購入首台Fleetline底盤時,委託向中巴及九巴提供車身散件的[[都普金屬部件|金屬部件]](Metal Sections)設計以及製造一個闊度為8呎半的車身,於英國裝上車身骨架後再拆除,然後將車身散件與Fleetline底盤一起付運到港。 首台Fleetline底盤抵港後,在[[北角]][[渣華道]]車廠裝上金屬部件車身,被編為RLX1(意思是'''R'''ear engine 6'''LX'''),1972年2月9日領取車牌AX6001。中巴及當年丹拿香港代理商[[天祥洋行]]隨即在[[皇后碼頭]]廣場為RLX1舉行交接儀式及記者會。RLX1除了是香港首輛全新的後置引擎巴士外,同時是專利巴士車牌預留制度在1972年取消後,首輛登記出牌的專利巴士。 在RLX1試行1年後,由於受乘客一致好評,中巴於1973年決定再訂購30輛33呎Fleetline(LF1-LF30),採用金屬部件車身,車廂安裝了當年首次出現的3+2式座椅。在同年12月24日,首輛33呎Fleetline領取了BE7659的車牌率先投入過海隧隊線101服務,車隊編號編為LF1('''L'''ong '''F'''leetline的意思),RLX1在同時正式更名為SF1('''S'''hort '''F'''leetline),而LF2-LF30則於1974年1月至5月全面投入行走。而'''''China Motor Bus'''''的字樣也由這30輛珍寶開始在中巴車身上出現。 *金屬部件(Metal Sections)改良型 在LF1-LF30尚未全數投入服務前,中巴再向利蘭加訂多75輛珍寶(LF31-LF105),車身選擇上雖然同是金屬部件,但九巴亦在1974年購入首批同款巴士,而且車身供應商亦是金屬部件。中巴有感於車身款式與採用相同車身的九巴珍寶過於相似,加上當年中巴和九巴的車身色彩也是奶黃色與紅色的配搭,容易引起乘客混淆。故中巴要求金屬部件為這75套車身組件作出改良,期望塑造出有中巴特色的珍寶。 改良項目包括: *加深所有車窗,並在所有玻璃上加上鋁合金框架。 *駕駛室的車頭擋風玻璃採用向內傾斜的方式,以減少光線反射。 *頭、尾路線號牌箱改用3格式牌箱。 *所有膠邊(牌箱玻璃及方形的梗窗)改用銀白色膠邊。 *加闊下層車尾的兩個車窗。 這75輛珍寶在1975年4月10日至1976年7月16日投入服務,這批珍寶也是首批在車頭、尾全面採用3格式路線號碼布牌箱的專利巴士,但左側牌箱仍維持一幅過布牌設計。因金屬部件車身的車頂呈圓拱形,後來被一些巴士業界人士稱為「圓頂寶」。 雖然金屬部件為中巴作出了很多改良,但車身外型始終也是與九巴珍寶過於相似,未能有效達到中巴要求「別樹一幟」的目的,加上金屬部件的鐵製車身在香港的氣候容易出現銹蝕,使中巴萌生在訂購下一批珍寶時另覓車身供應商的念頭。 *LF106的誕生 中巴在試用[[艾莎富豪B55|Ailsa-Volvo B55]](AV1,BJ4862)時,對這款巴士底盤安裝的[[亞歷山大車身]]甚為滿意,因此在訂購第3批共40輛珍寶(LF107-LF146)便順理成章選擇了亞歷山大車身。 此消息傳到金屬部件的管理層中,為挽留中巴這個重要客戶,金屬部件立即採取行動試圖亡羊補牢,以改良型車身為基礎,再進一步改良成擁有「Peaked Front Dome」的車身,成為日後的LF106。 進一步改良的項目包括: *頭、尾車頂由以往圓拱形改成Peaked Front,與亞歷山大L型車身的尖頂造形相似。 *車身骨架以鋁合金製造。 *把上層車頭的客窗改用雞翼型車窗。 *把下層左右旁邊兩扇尾客窗由T字型改為田字型。 *在車身裙腳加上電鍍腰線。 *把左邊的路線牌箱改用3格式布牌箱,並改放在第2個客窗對上的旁板內。 *以淺藍色防火板取代油漆粉飾車廂。 以上改良被定案後,金屬部件立即從第3批LF的訂單中抽出一台底盤,在英國蘭開夏郡完成LF106的裝配工作,到港後獲發車牌號碼BL1416。形象上的確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抄襲味道很濃,給人的感覺總是把亞歷山大L型車身的特點強行放在金屬部件車身之上。也因為這個原因,LF106沒有替金屬部件挽回中巴,往後的珍寶車身訂單全給亞歷山大奪去。而LF106這款擁有Peaked Front Dome的金屬部件最終改良型車身,除LF106外最後只生產多10套,全數供應給新加坡巴士(SBS)裝嵌在1977年訂購的首批利蘭[[利蘭亞特蘭大|亞特蘭大AN68/2R]]之用。 *亞歷山大(Alexander)車身 中巴在1975年開始訂購的珍寶,為樹立別具一格的形象而選用了亞歷山大L型車身。亞歷山大提供給中巴的L型車身稱為CB型。亞歷山大車身除了外觀上達到中巴要別樹一幟的要求外,車身設計上也比金屬部件來得優勝。 主要優點: *以往金屬部件車身,因為車窗與車身骨架直接磨擦而經常發出噪音,亞歷山大將所有車窗與車身以橡膠邊扣接,避免車身震盪時與車窗直接撞擊產生的噪音。 *車身外皮和骨架以鋁合金製造,能夠免除車身銹蝕的問題。 *車頭及車尾大量採用[[玻璃纖維]]製造的組件,所需的維護時間比金屬組件少。 因亞歷山大車身珍寶的線條給人很流暢的感覺,所以後來有些中巴車長稱這些亞歷山大車身的珍寶為「流線寶」,同時因為車頭和車尾的車頂採用呈尖型的纖維組件,所以這批珍寶被為「尖頂寶」。 第1輛配亞歷山大CB型車身的珍寶(LF107),1976年初在[[蘇格蘭]]亞歷山大廠房完成裝嵌,在1976年中抵港,並於7月16日取得BL483的車牌。由LF108開始,往後的流線寶也在北角渣華道車廠完成裝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丹拿/利蘭珍寶巴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