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中村(山东省海阳市) 的原始碼
←
中村(山东省海阳市)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中村</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a18972bd40735fab7d4f12299510fb30f24080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baike.baidu.com/pic/%E4%B8%AD%E6%9D%91/2949887/1/aa18972bd40735fab7d4f12299510fb30f240800?fr=lemma&ct=single#aid=1&pic=aa18972bd40735fab7d4f12299510fb30f240800 来自 博雅旅游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中村 行政区类别 村 所属地区 [[山东省]][[烟台市]] [[海阳市]]中村镇 外文名 nakamura 始 兴 杨姓兄弟 特 点 地处东村、凤城中间 |} '''中村''',[[山东]][[海阳市]]中村镇在明万历初年,杨姓兄弟始兴、始能、复旦、复贤先后由“小云南”迁至丛上 村,后又迁居此处并繁衍成村。因全村均为杨姓,故命村名杨家。后因地处东村、凤 城中间,改称中村。 <ref>[http://www.tcmap.com.cn/shandong/haiyangshi_waixiangxinggongyejiagongqu_zhongcunshequ.html 中村社区介绍-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外向型工业加工区中村社...] 中村社区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外向型工业加工区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68740100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687。邮政编码为264000,长途电话区...</ref> ==简介== 因地处东村、凤 城中间,改称中村;另一说,因距埠南、石人泊各1.5公里,本村居中而得名。20世 纪30年代后,始有少数他姓入住。 中村位于海阳市府驻地东南方6.5公里处。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4 5′。东与嵩潜村隔河相望,西与赵家庄毗邻,南与石人泊村相连,北与东村、埠南 村接壤。乳(山)即(墨)一级公路横穿东西,烟(台)凤(城)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其交叉 处立交桥在本村东北0.5公里处。隶属经济开发区。 全村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6.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663户,1827人,有杨、李、王、包、鲁、胡、孙、梅、许 、丛、薛、邢、杜、相、马、郭、鞠、赵、周、高、江、程、顾、郑、张、宋、刘等 27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杨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16%、 63%、21%,人均纯收入2971元。 ==大事记== 1942年1月本村解放。抗日民主政权海阳第十一区政府在本村建立。 1947年11月国民党军飞机在本村投下两枚炸弹,炸毁民房及门楼两处。 1955年本村与赵家庄联合成立联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本村与石人泊、中房、西大滩、鞠家庵、联合、赵家庄等七个村,成立海阳县第一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光明社。社址设在石人泊,鞠荣为总支书记,鲁平等为副书记。 1960年1月中共海阳县委在石人泊、中村大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工作。 1983年3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1月中村建筑工程队成立。 同年本村由凤城镇划归经济开发区。 2000年市政府将本村规划为工业园区。大批工厂、企业在村南兴建。 同年10月1日乳(山)即(墨)一级公路位于村东北的立交桥竣工通车。 2002年规划中村工业园。 同年成立永鑫包装公司。 同年新建纯净水厂,并为本村村民免费提供饮用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2.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90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50公斤,比1978年增长25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530公斤,总产79.6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8公斤,总产39万公斤。 1965-1975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建苹果、梨、桃园2处,占地10.67公顷。1997年,组织群众建蔬菜大棚34个,养鸡场6个,养猪场3个。2000年,建奶牛养殖场1个。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6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2万元,畜牧业收入70万元,其它收入16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全村没有工业。20世纪60年代初,始有季节性的粉条加工作坊,修造农具的铁匠、木匠及条编、纺绳、草编等工副业,从业人员100人,收入仅够自给。1965年,村投资建面粉加工厂1处,为本村及周围村群众加工粮食。1976年,办起油坊、豆腐坊,均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97年成立建筑队,产值10万元,利税5000元。1997年以来,个体针织及加工业获迅速发展。2002年,有专业针织户12户,就业人员45人,收入23万元。本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0人,收入68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6万元,建筑业收入600万元。同年建成中村工业园,一号车间对外出租,租金每年14万元;成立永鑫包装公司,加工各类纸箱、塑料袋,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元。 第三产业1976年,村办起代销店1处。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饭店、商店、理发店、浴池、车辆修理部和运输户、个体摊贩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1人,收入23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60万元,服务业收入110万元,商饮业收入6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本村有王启西主办的树德家塾。解放初,村建小学1处,有学生100人,儿童入学率30%。1951年,正式成立中村小学,入学人数200人,入学率60%。1996年,由烟台市援建希望小学,占地1.33公顷,可供周边6个村的适龄儿童就读,有教职工35人,学生400人,儿童入学率100%。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设有微机室、阅览室、实验室、语音室,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村学生均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43人,其中博士生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只有6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150公斤,全村收入25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633万元,人均存款10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86辆,摩托车260辆,电话370部,彩电610台,电冰箱300台,洗衣机20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低矮破旧,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9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村民新盖住房全部为砖瓦结构,宽敞明亮,冬暖夏凉;街道整齐划一,平整清洁,积水坑塘全部填平,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5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福利不断提高。1978年,村出资购买了20英寸彩电1台,供村民观看。1979年投资10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6年,村投资建起自来水蓄水池,全村村民无偿用上了自来水。1998年,村里接通了市有线电视。2002年,全村70%的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土地免费耕种,各项提留和统筹款免交,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补贴60元。同年,新建纯净水厂,为村民免费提供饮用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杨丕恩、鲁平、张兰芳等由王镜溪(第十三区政府负责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立党支部,杨丕恩任党支部书记。1943-1946年为秘密活动期。1947年开始半公开,鲁平任党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先后开展土改、复查、反奸、反特、反霸斗争,积极组织参军支前。本村抗日战争时期参军者18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军参战者50人。1949年10月党组织完全公开,全村有党员54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78名。1956年,杨锡成任党支部书记。1967年后,杨春香、杨玉先后任党支部书记。1974年杨春香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杨芸监任党支部书记。1994年,杨炳叔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起,杨兆平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杨炳权、杨宝安、鲁平、杨山禺先后任村长、主任。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杨丕福、杨春香任革委会主任。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杨桂禄任大队长。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杨炳叔任主任,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4年起,杨兆平任村委主任。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杨青松(1972-1993)1993年任海阳县百货大楼保卫干事。当年6月16日,为保卫集体财产,与一伙持刀歹徒英勇搏斗,光荣殉职,年仅21岁。《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等新闻媒体,曾作过长篇报道,对其英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后被省民政厅荣记二等功,被山东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烈士名录杨福林杨世胜杨立治杨同新杨镇包树桐杨恩木杨廷云杨桂发杨秉杰郑恒新杨建保杨丕智杨凤超杨德贞杨万林郑恒春杨秉富杨锡棉杨青松。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村(山东省海阳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