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原始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621/1ccf80f7144d4d918e7ad1aae0ac6538.pn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559334455_121315346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的一个学术名词,属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130584341_507440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ref>,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ref>[https://www.sohu.com/a/73739477_211277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f>,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愤”是将懂未懂时非常着急的状态,“启”即开导、引导,“悱”是想表达但表达不出来心里郁闷的状态,“发”即阐发、说明。这是孔子(前551-前479)提出的[[教育]]智慧。它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中国教学论中的“启发性原则”即渊源于此。 引例1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或构建,凝练、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这些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达之中,诸如,“天下为公”“民惟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这些术语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基础和表达方式。 人类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语言、文化传统、思想和观念上。面对不同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形态上自然而然地有了差异。譬如,在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上,[[热带]]和温带肯定不同,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峦地区当然有差异,沙漠地带和沿海地区显然有别,牧区和农业区也会有许多迥异之处。这些生产活动和生活样式的特点逐渐积淀凝结并且通过词语即[[术语]]的方式固定下来,就必然影响到民族的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这些术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样式、行为习惯和精神特质,反过来又阐释、维护和强化着其赖以出现和发展的[[特定]]生产和生活形态。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