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七夕(白居易) 的原始碼
←
七夕(白居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七夕》</big> ''' |- |[[File:七夕(白居易)000.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813/88f309736346443f82287f091936b442.jpeg 原图链接]<ref>[https://www.sohu.com/a/246930753_100114808 白居易《七夕》 ]. 搜狐网 [2018-08-13]</ref> ]]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七夕》 创作年代: 唐代诗人 文学体裁:诗 作者:[[白居易]] |} '''《七夕》'''<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092d781dd0bd.aspx 《七夕》赏析]. 古诗文网</ref>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075篇诗文。<ref>[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 古诗文网 </ref>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诗词正文== {{Cquote|<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ref>[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092d781dd0bd.aspx 《七夕》诗词正文]. 古诗文网</ref> >|<《七夕》>|<古诗文网>}} == 译文 ==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ref> {{cite web | url =https://gushicionline.com/poems/19785 | title =七夕_白居易_全文,翻译,赏析_中国诗词网 | publisher =gushicionline.com | accessdate =2024-10-20}}</ref> == 作者简介 == [[File:白居易000.jpg|缩略图|右|280px|[http://123.4hn.org/dao/zhylc/bjy1.jpg 原图链接]<ref>[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tangchao/2011/0603/389.html 白居易]. 中华英烈祠</ref> ]]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ref>[http://123.4hn.org/dao/a/zongmiao/tangchao/2011/0603/389.html 白居易简介].中华英烈祠网 </ref> ==视频== <center> '''百家讲坛.白居易'''</center> <center> {{#iDisplay:i03595p5qll|600|390|qq}} </center> <center> '''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center> <center> {{#iDisplay: e085081keo7 |600|39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七夕(白居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