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捣衣》唐朝·杜甫 的原始碼
←
《捣衣》唐朝·杜甫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捣衣》唐朝·杜甫]]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捣衣》唐朝·杜甫 '''<br><img src="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1101/cf400aeb46ad4c8a81ca53b01d506336.jpe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picture/428798416 圖片來自 搜狐]</small> |} <ref>[http://gushiju.net/shici/10583 捣衣 古诗句网] </ref> 作品名称 《捣衣》 作品别名 杜子美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卷225_60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释译文== 此诗前六句是托为戍妇的话,末二句则是作者的话,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杨慎 《丹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今易作卧杵。”按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自腕调杵声。”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拘于二人。 [一]起句极深刻沉痛,因为已撇过许多活许多痛苦才说出来的。黄生云:“思妇必望征人之返, 开口即云亦知戌不返,可见安史之乱,官兵死亡者甚众,家人亦不意生还。举笔动关时事,岂若他人 拈题泛咏战!”又云:“望归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 于首,便觉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此解甚确,砧,捣衣石。 [二]两句说明捣衣的心情。一来天冷,二来久别。 [三]二句承上而来。熨,音运,用火斗按平布帛。倦,疲劳。熨一作衣,不对。因与下句“塞垣”不相称,这里捣熨也是“复词偏义”。塞垣,丈夫征戍之地。 [四]捣衣之声。响彻空外,可见用尽了闺中的力量。这正是爱情和苦心的表达啦。”按末二句乃杜甫同情戍妇的话,君字当指所有的读者。——此诗多用虚字斡旋,故特别显得缠绵婉转。前人说此诗“中四语起皆用虚字,亦其语病”,未免教条。不知此诗如不用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便难以作深入的曲折的刻划。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捣衣》唐朝·杜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