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49.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铙 的原始碼
←
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铙.jpg|350px|缩略图|右|<big>铙</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29/90/1776/115507579.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50115/043678_all.htm 来自 腾讯网 的图片]]] '''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乐器。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铙的形状类似于铃,但体型较大,口呈弧形。体阔大于体高,直立倒置,下有执柄,持槌敲击发声。 按《[[说文解字]]》,铙其实是一种小钲<ref>[http://gs.ifeng.com/a/20180531/6620955_0.shtml 铙,古汉族军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凤凰网, 2018-5-31</ref>,行于[[商朝|殷商]],为早期乐器。殷墟妇好墓出土五件成一组合,是为燕飨祭祀之用[[礼器]]。 ==文献记载== 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宋史·仪卫志》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当时佛教所用铜钹称为铙,宋代马端临《 文献通考》载:“ 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代《 [[乐书]]》所载“铜铙”条同此)。浮屠, 梵文佛陀之译名。这种铙不是《[[周礼]]》所载金铙或[[西周]]以来植鸣的大型铜铙或编铙。[[明朝|明]]、[[清朝|清]]两代,铙已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清人李斗《 [[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 ==形制变化== 铙的形制变化不大,约有以下几种: 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柄粗。 甚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甚多,柄末。 端有一道加厚的箍。 微阔腔式,腔阔和腔高接近,或腔阔稍大。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用于 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 [[昆曲]]、 [[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舞狮、舞龙等民间歌舞伴奏。 ==活动用途== 铙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舞狮、舞龙、各[[少数民族]]歌舞、 [[藏戏]]、 壮剧、 粤剧、 [[河北梆子]]等 戏曲伴奏和各少数民族器乐合奏中,都是离不开的乐器。 ==乐器发展== 铙的构造与[[钹]]相像,为一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 ,铙面较薄并呈弧形,边部翘起,帽是铙的固定点,帽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以便用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而发音。铙与钹的区别是:铙面薄而翘,帽小而顶平,帽径约当 全径的1/5~1/4;钹面厚而平,碗大而顶圆,碗径约当全径的1/2。故民间将碗大的称钹,帽小的称铙,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有大铙和中铙之分,规格较多,各地大小不一。铙的制作与钹相同,要经过配料熔炼、锻打成型和冷砸 剪边,最后在帽项 钻孔系以绸布完成。铙的 [[音色]]、音量和传远度,取决于响铜成分、[[面积]]、厚薄、边沿部分的弧度和帽的大小。鉴别铙的优劣,以铙面光洁、弧度适度、 圆度准确、边缘厚度一致为佳,中间的帽形大小和两面的音高也要相同<ref>[http://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5702354 铙—执钟],世界大学城,2012-04-20</ref>。 ==视频== ===<center> 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挑战文化人-铙</center> <center>{{#iDisplay:m0124x80nx1|560|390|qq}}</center> <center>“铙中之王”——象纹大铜铙!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铜铙!</center> <center>{{#iDisplay:r0844tbdgt2|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返回「
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