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37.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铁索桥 的原始碼
←
铁索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铁索桥</big>''' |- |<center><img src=https://p3.ssl.qhimgs1.com/sdr/400__/t010a8b69db83fa013d.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56120863_822860 来自 华宇旅游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铁索桥 外文名称: Chain bridge 法文: TieSuochiao |} '''铁索桥'''索桥的一种。以铁索悬于江、河、谷两岸为桥。由藤索桥、竹索桥发展而来。<ref>[https://www.sohu.com/a/156120863_822860 世界上最长的铁索桥,你敢来走一走吗?]搜狐</ref> == 发展历程 == '''桥的出现''' 中国古代的铁索桥主要有铁索桥和铁索浮桥两大类。最早修建的铁索桥名为樊河桥,坐落于[[陕西]]褒城北留埧县马道镇,横跨褒水支流之一的樊河。 中国最早的铁索浮桥出现于东汉初年,公孙述为了防止汉军的进攻依江而建浮桥。此后铁索浮桥就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历史。 '''兴起期''' 两汉至隋代(兴起期 )。这一时期是铁索桥的初创阶段。铁索桥的建造主要用于通过深涧激流的 "天堑 ", 同时也开始用于军事防御,用来封锁[[长江]]航道。由于铁索桥制作技术不完善,大多毁坏,但多被后世所重建。这一时期铁索桥的主要代表有:陕西褒城樊河桥、云南景东兰津桥;铁索浮桥的主要代表有:湖北西陵峡铁索浮桥 、[[湖北]][[荆门]][[虎牙浮桥]]、[[河南]]洛水天津桥。 '''发展期''' 唐代至元代(发展期 )。这一时期,铁索桥不论是在建造的技术,还是在使用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铁索浮桥发展更快, 如[[黄河]]航道上的直浮桥和曲浮桥的出现,其数量明显增多;此外,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 ,铁索浮桥被大量用于长江与黄河河道的防御 。这一时期铁索桥的主要代表有:云南漾濞水桥,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金桥,四川江油云岩寺桥;铁索浮桥的主要代表有:浙江临海中津桥,[[浙江]][[黄岩]]利涉浮桥,山西永济蒲津浮桥。 '''鼎盛期''' 明清时期(鼎盛期 )。到了明清时期,全国范围内的铁索桥数量急剧增多。主要是铁索桥的发展明显,铁索浮桥则发展一般。西部云、贵、川、藏四省的铁索桥的数量飞速增加,占据了中国古代铁索桥分布的最主要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并列多索铁链桥和并列多索铁眼杆桥等新式铁索桥。 == 用途分布 == 铁索桥是在江河或峡谷的两岸用铁索建立的比较牢固且能长期使用的桥梁。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平民渡江、过河的交通设施,有时也可以为军队在行进过程中搭建一个克服障碍的平台 。 铁索桥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滇、川、藏三省基本上包揽了90%以上的铁索桥。铁索桥的建造结合了中原的冶金技术和少数民族的造桥技术,所以铁索桥多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 。 云南是铁索桥最早被使用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长期使用竹索桥、 藤索桥以及溜索桥的习惯,使云南的古代居民在建造和使用铁索桥时得心应手。云南铁索桥的建造和使用从东汉至明清绵延不绝, 主要集中于滇西、滇西北的大理、顺宁、丽江、永昌、腾冲等地,尤其是云南大理的云龙,号称云南的 "桥乡", 其铁索桥的数量为云南甚至全国之最, 达 8座之多。四川省的铁索桥主要分布在川西地区,雅安、懋功、甘孜地区的泸定 、天全、芦山都有较密集的分布 , 崇庆地区也较多 。西藏的铁索桥,绝大多数是V形铁索桥,集中建造于13世纪以后 ,由当时的噶举派喇嘛唐东杰布所建造,传说他总共建造了58座铁索桥。唐东杰布的铁索桥所使用铁链链节成别针形 ,铁桥两侧造有桥屋,其多余铁链挂于檐下,似可作备件之用。这一布局,形成其风格。其所造铁桥, 不仅有双索,也有多索。 铁索浮桥的用途基本上有两种 :其一,作为水上防御工事设立在一些险要之处,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封锁航道的目的,即 "锁江",这时的铁索浮桥就成了真正的拦江铁索;其二 ,在水流湍急之处利用铁索的牢固来建立浮桥,以便军队或平民百姓经过,使天堑变通途。所以其分布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在黄河与长江两条主要的航道上。黄河及其支流上主要的铁索浮桥有:兰州镇远桥、宁夏靖县石门乡铁索桥、山西永济蒲津浮桥 、河南河阳浮桥、河南洛阳之洛水天津桥;长江及其支流上主要的铁索浮桥有:重庆奉节之铁索浮桥,湖北西陵峡之横江铁索、湖北荆门之虎牙浮桥、湖北武汉三镇浮桥、湖北田家镇锁江浮桥、 鄂州白鹿矶浮桥、浙江黄岩利涉浮桥。 == 类型 == 中国古代的铁索桥主要分为铁索桥和铁索浮桥两大类,每一类中还包含有不同的类型 。 1.铁索桥:(1)上下双索人行桥:上下双索桥 , 人行走于下索上 , 手扶于上索 , 仅下索受力。且两索横向均无其他受力处, 上下两索在行走时会发生晃动, 行走起来非常困难 。颇具代表性的是四川江油窦圌山云岩寺桥。 (2)"V" 形双索桥 :有左右两索, 其相距一到两米,用铁链条,如"V"形斜挂,两索的下面是木制或竹编的桥面,行走在桥上之时,两手扶左右悬挂的铁索,只能供人行走。其主要代表是西藏楚乌里铁索桥。 (3)多索走行桥 :桥用铁链多根,一般为偶数,分左右上下悬挂。铁链之间用藤条或木条连接,结成网状。在最下面的铁链上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桥的截面多呈"V"和"U"形,人和牲口都能通过。其主要代表是西藏穆克布札克萨木铁索桥。 (4)并列多索铁链桥 :桥用多根铁链构成,其中底部用多根并列的铁链构成底,在其上铺木板构成桥面,左右两边的铁链作为扶手。桥两端为石砌或砖构之桥台。做桥面的铁链,两端通过桥台台面,在"落井"边直角转弯,垂直固定于水平埋设在桥台落井壁上"地龙桩" (即铁链平行方向之铁桩,用以分开铁链,以方便将其逐个固定 )下的横向铁"卧龙桩"(即与铁链垂直方向上,用以和铁链相连,起固定作用的铁桩)上,链与卧龙桩联用特制夹箍。两边作扶手之铁链,则分别二二通过两侧石砌矮墩,中埋铁桩,桩横插翘首龙头的铁梁,上栏链绕过铁梁,下栏链嵌绕石墩槽中,折向落井,同样锚于卧龙、地龙桩。这些桥台、石墩、铁桩和夹箍共同组成了桥的锚定装置。其主要代表是泸定县之泸定桥。 (5)并列多索铁眼杆桥:在清代的中、晚期开始出现,它是铁眼杆和铁链的联合使用。铁眼杆通常用1~2米之间的铁条两端环扣相连接,或者中间插入一节链扣。为了在桥台部分转折方便,有时在桥跨中用铁杆,桥台及锚定处用铁链。其主要代表是四川宝兴铁眼杆桥。 2.铁索浮桥:(1)铁索曲浮桥:曲浮桥是完全靠系于两岸、横截在河道上的索,以舟船相连的浮桥,因为受流水的冲击力,自然向下弯曲,成为曲浮桥。唐代以后逐渐开始使用铁索。铁索曲浮桥完全靠铁索维系,每一个船节,都没有使用锚或碇之类的东西,由于铁索的两端在安装时稳定在两岸的桩柱之上,具有稳定的索长。在船节上铺作桥面的木板由于安装了较灵活的关节板,在波浪起伏时,便于每个船节间发生的相对活动。一定数量、粗细和强度的铁索,只能搭建一定跨长的浮桥。所以铁索曲浮桥适于那些河水较深、河底情况不固定的河道使用 。其主要代表是[[山西]]永济蒲津浮桥。 (2)铁索直浮桥:是将船只在江河中用有力的锚碇停靠或是用斜缆固定于岸边的石桩或石柱上,再用铁链连接的一种桥式。船舶用锚或是缆线固定于水流中,铁链在此时用于固定桥身,只在船首或是船尾一处连接固定的话,仍然不能止摆,必须要用双链将其首尾一并固定才能使桥面和桥身稳定,所以直浮桥也需要横向的铁链和锚柱的固定。其主要代表是湖南道县的济川桥。 (3)潮汐浮桥:有些河流由于季节性涨落明显,浮桥经常需要调整,所以出现了以栈桥和跳板的方法来调整桥身和桥面的潮汐浮桥。由于潮水涨落坡道与舟节间距离的改变,以及浮桥平面上曲率的变化,靠跳板自身来对桥进行调整,免去了拆装之事十分方便。其主要代表是宋代浙江临海的中津浮桥。 == 参考来源 ==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返回「
铁索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