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5.20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榆林求学印象(外一篇)(宋红红) 的原始碼
←
榆林求学印象(外一篇)(宋红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3844.jpg|缩略图|[http://uuhy.com/html/25902.html 原图链接]]] '''《榆林求学印象(外一篇)》'''是[[中国]]当代作家宋红红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榆林求学印象(外一篇)=== 13岁,我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到榆林求学。从到榆林念书的那一天起,每个周末,我就只能在远亲叔叔家和三外爷家度过,他们勤劳善良,待我极好,知道我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哪个周末不去了还怪嗔,“这个女子咋不来了?” 三外家的那个小院一直没有变,他家住的是单位的家属院,榆林典型的八卡房子,一个客厅,一个卧室,一个厨房,外带一个小院子。外面的菜园子永远种的是大白菜,榆林人一整年都离不开的一种蔬菜。厨房后面有个小窗子,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经常听见三外爷喊,圆圆,打水了,红红,吃饭了……三外爷的灶上有饭,我每次去都能赶上吃好吃的,炖[[排骨]],炸丸子,一周的伙食改善就全凭这两天了。三外婆很精干也很持家,就是老担心他们的儿子学不好,眉毛紧锁着,总是念叨生活的苦,担心她老了,洗不动床单被罩怎么办,孩子考不好以后生活怎么办……我的任务除了吃饭,还要陪比我小几岁的舅舅学习,但在我印象中,这个舅舅总是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非常挑食,像极了我现在的女儿,也是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和曾经的三外婆一样,紧锁着眉毛,愁的……在三外爷家我总要赖到星期一早上才去上学,导致那个闹钟“懒虫起床懒虫起床”的声音,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满脑子不想起床到现在的怀念满满。但那个八卡房子里的温馨还是抵不过我思念家乡的心情,总觉得榆林的冬天怎么那么冷,[[冬天]]的窗外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多年后,我再一次去三外爷家的时候,窗外的菜园依然种的是白菜,却是多了两盆开得正艳的朱槿花。三外婆又会笑着念叨孙子不好好念书,但眉头不会紧锁了,我想,是日子好了…… 我第一天去榆林三中,现在叫苏州中学时,是我的叔叔骑着自行车把我驼去的。叔叔很瘦,和我的爸爸长得像,在榆林学院当老师。在榆林的那段求学时光,他也如同父亲一样指导我成长。初中期间我的一次转学一中,是叔叔帮忙的,因考不上一中又要继续转回来上三中,也是叔叔厚着脸皮给班主任送礼,人家还不收,但叔叔没有气馁,又多方托人找关系才让我顺利入高中学。高考报志愿也是叔叔科学预测,给我指明了方向。婶婶可是一个漂亮,又勤快的女人,她心直口快,我不吃饭绝不会强留,可我最爱吃的月饼,她却记得清清楚楚,每年八月十五,我都能吃到我喜欢的月饼。高考前,叔叔婶婶还要来宿舍给我鼓劲加油,常记得叔叔笑着说,这女子不害怕,不害怕就好。一向严肃的叔叔这样说,让我心安不少。 他们的家在榆林学院的家属楼,那个小小的两室一厅是我对城市最初的印象。曾经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家》,就是按照那座单元楼,想象有自己的卧室写成的作文,语文老师还当作范文在所代的两个班念了一回了。但最开始,从他们家走出去,再往回走时,我就找不上了,兜兜转转面对的总是一堵墙。记忆中婶婶有洗不完的床单被罩,她的腰也经常疼,叔叔很忙,忙着代课,忙着赚钱。那时榆林的春天一到周末,就是黄沙漫天,我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时,就怪那片黄沙遮了眼。 后来的后来,叔叔家搬在榆林学院校区的新家属楼。我印象中伟大的叔叔头发已经斑白,身体越发瘦了,可说的道理还是那么让人信服。秋天满目绿意时,我们一家开着车去拜访叔叔,车子一转弯就停在了叔叔家门口,女儿笑着奔着,可我却有点恍惚,一直在寻找那个总认为是被黄沙遮目找不到方向的小女孩。 后来,我长大了,去叔叔家,三外爷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外面的世界精彩得不得了,我忘记了他们为我准备的一顿饭或者是一盒月饼…… 后来,我结婚生子,离开榆林回到家乡工作,来榆林的次数也很多,但我总是把这段时光忘却,从没有真心走近它。直到三外爷说房子要拆迁时,我突然好怀念那个八卡房子,我想把现在鲜花盛开的窗外定格在心里,祝愿亲爱的三外爷、三外婆、叔叔、婶婶健康长寿…… 走在上海弄堂 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征。说起上海,人们就会想到风靡一时的上海货——大白兔奶糖、尖头皮鞋、百雀羚化妆品、永久牌自行车……这些让人趋之若鹜的国货;想到龙争虎斗、风云变幻的上海滩或是因影视剧《上海滩》一夜成名的周润发、刘德华、叶丽仪;想到鲁迅、巴金、郭沫若、瞿秋白、丁玲、柔石、艾青……在上海引领的文艺潮流;想到共产党发源地渔阳里或是上海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想到旗袍、咖啡、留声机或是租界、黄浦江、弄堂……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城市哪!随便哪一个意象都可以作为这座城市最显著的特征,偏偏就是这些所有的特征叠加在一起再加上近百年的繁华历史,构成了上海的气质。上海就如同一个气质美女,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城市,浑身处处散发着魔幻,浪漫,故事……当我看到马路拐角绿植与铁艺完美结合的政通路路标时,看到路边爬满爬山虎的墙根下,懒洋洋地摆着一把长椅时,心中一惊,对了,这就是我心中的城市。 但是在之前,我钟情于上海的原因是,上大学时对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痴迷,喜欢她用工画式的笔法描写出来的上海的弄堂,旗袍店、咖啡厅,喜欢那个命运坎坷的王琦瑶,以及其他那些风情女子。就连毕业论文也是关于《长恨歌》,但我记得当时老师并没有给予肯定,评价里称,太过空洞。想想也对,把一个女人40年的人生历程和一个城市的风云变幻连接在一起,我的人生阅历根本不足以支撑那个宏大的课题。不知道是出于对青春的回忆还是那些故事刻画得太过于传神,我去上海的初衷就是想要去寻找那些生长了王琦瑶们的弄堂,看那一个个弄堂连接着上海怎样的烟火人生,看看弄堂里滋养了如何曼妙生动的王琦瑶们。 那就让我的上海之行从弄堂开始吧。 前段时间在上海学习,一天下课后都晚上八点三十分了,别人都去体验夜上海的繁华与热闹去了,大家都知道曾经的夜上海处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现在也是一片灯火辉煌,人潮汹涌。而我们三人却选择了寻访上海弄堂的路线,听说城隍庙附近就有弄堂,一路前往,没想到城隍庙关门了,“好可惜啊,大老远过来只看见了个大门。”好在我们也是冲着弄堂去的,边走边逛,有人说,“不急,我们慢慢享受,沾沾夜上海的烟火气吧!”无意间瞥见了一家旗袍店,小丁短发,选了一件棉麻的格子旗袍,翟总,因为相照得好,是我们的大摄影师,选了一件大方得体的碎花旗袍。而我想拥有一件原汁原味,未经改良的传统旗袍,最后选了一件乳白色缎面作底,不知名五角花瓣为主,配以零星碎花的斜襟旗袍,最让我心动的是那墨绿色的绲边,墨绿色的花钮,配上淡绿通透的三个纽扣珠,旗袍一下子看起来清新脱俗。后来还多关注了一下,原来那个五角花是桔梗花,代表着永恒不变的爱,朝鲜族还有一首民歌叫《桔梗谣》,赞美少女纯真的爱情。我说这般显年轻,原来是这桔梗花的气质啊,从没有见此花与旗袍结合,也算我们有缘吧!这是我的第一件旗袍,与爱情有关更好。爱情让生活熠熠生辉,旗袍亦然。 说起旗袍,亦舒小说中这样描写老上海的细节,“那时候在上海,先生们大热天都穿白色咔叽西装,爱哪位小姐就请那位小姐把缝旗袍剩下的料子给他一点做领带。”写出了旗袍的别样风情,雅致无比。张爱玲算是上海女人旗袍的代言人之一,也描写上海40年代女性的穿着,“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寥寥数笔勾勒出美人心计,耐人寻味。而王安忆《长恨歌》中赋予旗袍新的涵义,“她定了定神,首先看见的是那一件粉红缎的旗袍。她拿在手里,绸缎如水似地滑爽,一松手便流走了,积了一堆。王琦瑶不敢多看,她眼睛里的衣服不是衣服,而是时间的蝉蜕,一层又一层。”文章中描写旗袍处多得数也数不过来,却代表的是岁月,是生活。看来上海女人就是旗袍的代言人,实至名归。所以在上海不穿一件旗袍,就不足以谈风情。于是我们三个女人就自豪地穿上旗袍,学着优雅的步伐,在昏黄的路灯下,走在高高低低的弄堂里。这一片的夜上海,很安静,弄堂里都住着人,窗户里、门缝里透出隐隐约约的光,门口一个女人正在刷洗着两个大桶。偶尔经过一两个骑电动车的人,让人恍惚觉得,这弄堂昏暗灯光下暖黄的光晕照着的我们就是曾经的王琦瑶们,充满幻想,充满浪漫…… 走在上海的弄堂,处处可见斑驳的墙壁,杂乱的电线,推开的木窗,窄窄的木楼梯,低低的二层阁楼,灰灰暗暗,缥缥缈缈,二层偶尔伸出来的一节镶着栏杆的阳台,也是岁月的味道,她好像在深情地述说着弄堂里的烟火人生。可是穿梭在弄堂里,一个转角,就是不一样的风景,一个个飘着咖啡味的咖啡厅,留声机里低转千回着一段旧时光。一个个精致的橱窗里陈列着精美的饰品和服装,或许哪一个就是被称为爱情之眼的绝世之作。就连风里也是[香水]]的味道……对,王琦瑶每天的下午茶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可是,当你在灯红酒绿,裙裾飞扬的城市走得太累的时候,就来这个看起来逼仄,陈旧的弄堂里歇一歇,让躁动不安的灵魂靠一靠那堵实实在在的墙,那些青苔的味道最安抚人心。弄堂如此,老街亦如此。人生就是这样,安定踏实太一成不变,繁华热闹又让人躁动不安。 王安忆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变迁中的上海人和上海这个城市。文字记载得毕竟有限,那个王琦瑶和那个城市已经走远,再也听不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长恨歌了。上海弄堂只剩下星星点点,留存的也作为商业区开发了,田子坊就是,熙熙攘攘,繁华热闹,但终究不是那个时代的繁华热闹了,留下的只有那一树一树的合欢如约开放,还有独特的路标指向新的生活。 现在你能看到的是上海外滩的南京路,车水马龙,[[黄浦江]]边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夜晚灯光打开的那一刹那,到处流光溢彩,黄浦江日夜流淌着上海这座城市新鲜的故事,那些[[轮船]]也把昨日的时光抛弃,迎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身着旗袍的王琦瑶们变身时尚小主,打卡梦幻王国迪士尼乐园,将心中的[[童话]]在上海变为现实;在全国最高的书店云朵书院,喝着[[咖啡]],看着书,俯瞰着浮华中的芸芸众生,做主宰自己的强者;还有天文馆,美术馆……王琦瑶们把浪漫刻在骨子里,从弄堂里走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一座城市和人的故事正在悄悄改写。这时我才明白,我的毕业论文为啥空洞,为啥打动不了人,原来我不知道,只有把罗曼蒂克与浪漫主义的“摩登”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女人才会活得漂亮。王琦瑶浪漫坎坷的悲剧一生,就是因为她永远活在那个高高在上的浪漫里,落不了地,最终落寞悲惨离去。 有一个女孩说,不认识我之前,总以为我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无比浪漫的女子,认识后,不承想我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啊!她不知道的是,我能如此爱上海这个城市,不光是因为她的魔幻,现代,小资,浪漫,我爱她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处处闪现的美,包括现代王琦瑶们对美的理解。 我把一地鸡毛,捡漂亮的拾起来,插在[[花瓶]]里,其中走在[[上海]]弄堂就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那一支!<ref>[http://www.cnxbsww.com/search.asp?gjz=%E5%AE%8B%E7%BA%A2%E7%BA%A2 中国西部散文网]</ref> ==作者简介== 宋红红,女,[[陕西]][[吴堡]]人,[[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榆林求学印象(外一篇)(宋红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