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7.0.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农耕文明 的原始碼
←
农耕文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农耕文明</big>''' |- |<center><img src=http://n.sinaimg.cn/hb/transform/59/w550h309/20181217/rxrC-hqhtqsp3755586.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hb.sina.com.cn/news/j/2018-12-17/detail-ihmutuec9978800.shtml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农耕文明 性质: 文明 属性: 农耕 |} '''农耕文明''',是指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ref>[http://hb.sina.com.cn/news/j/2018-12-17/detail-ihmutuec9978800.shtml 千年前的农耕文明•雾云山梯田] 新浪网</ref> == 基本含义 == 农耕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除了带来稳定的收获和财富,造就了相对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还为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创造,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各自的世界里不断发展、演变,由于文明的巨大差异,也是这些人类在性格上和体制上出现了很多不同。在[[亚欧大陆]]的广阔土地中,大陆的北部形成了一条天然的[[草原]]地带,众多的游牧民族生活在此,在大陆的南部及一些中部地区出现了一个个农耕区。从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以及特点来看,农耕文明一直被认为要先进于游牧文明,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生存方式的不同,更为根本的则是农耕社会的发展进程始终要快于游牧社会。 从当时亚欧大陆各文明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繁荣昌盛之时,位于它们北方的游牧人正处于尚未开化的状态,文明远远还没有产生。农耕文明相对游牧文明既有诸多方面的进步性,并且在这种进步性的长期影响下,农耕文明率先进入了国家形态。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自然条件不能满足农耕的地方才能停留在游牧社会,凡自然条件能够满足农耕的地方,一定会进化到农耕社会。从事农耕,是古代人类实现定居的必然条件,而定居是一切高级文明产生的前提。 '''发源地'''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有五个:古巴比伦(公元前2250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中国(上古-至今)。 == 形成条件 == 农耕生产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我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 评价 ==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发源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温湿润适宜农耕生产的地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此间人们以农业为主。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劣性,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它无需培养尔虞我诈的商战技巧,而是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尽管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园牧歌,也有争斗和战乱,但较之于游牧文明,具有质的不同。 农耕相对于游牧的好处就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力,这样一来,才会有一些吃饱了没事做的人去想吃饱之外的事情。如研发科技,发展文化等等。 四大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就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 影响 ==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所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 参考来源 ==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返回「
农耕文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