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由貿易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由貿易理論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自由貿易理論 創始者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它是通過對貿易原因的近於完美的實證分析和邏輯推論而得出,這是自由貿易理論獲得廣泛認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貿易理論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國際貿易的核心理論,成為整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主線,甚至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理念和目標,對後世各種不同類型國家的貿易理論和政策選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自由貿易理論 [1]

外文名稱 Free trade theory

創始人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範圍 國際貿易

不利影響 亞洲金融危機

自由貿易概述

在實踐中,自由貿易也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全球竭力推崇的政策目標。然而,縱觀國際貿易歷史,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選擇卻長期背離自由貿易原理,直到20世紀70年代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才不斷傾向開放和自由化,而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又促使人們對自由貿易理論特別是比較利益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運用進行重新思考。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所處地位及條件不同,自由貿易的利益在這兩類國家間的分配存在着巨大差異。

簡介

自由貿易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表明,它既能增進貿易利益,又帶來不可避免的代價。但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在貿易自由化中的獲利及付出的代價大小是不一的,有的國家經濟地位提升了,有的卻被邊緣化了。-個重要原因是自由貿易理論所描述的自由貿易利益的實現有着或明或暗的一系列前提條件,而不同的國家這些貿易條件的具備程度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對自由貿易政策不能一概照搬。

亞當·斯密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創始者,首創性地提出了分工學說。他的絕對利益論認為,不同國家生產同樣的商品成本不同,一國應放棄成本絕對高的,而選擇成本絕對低的進行專業化生產,並彼此進行交換,這樣兩國的勞動生產率都會提高,成本會降低,勞動和資本能得到正確的分配和運用。而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需要自由貿易的國際市場。因此,他認為自由貿易是增加國民財富的最佳選擇。但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無法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成本上較之另一國均處於絕對優勢或絕對劣勢時,仍能進行相互貿易的原因。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則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該國應根據"兩優相較擇其重,兩劣相較取其輕"的比較利益法則,選擇優勢較大或劣勢較小,即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行專業化生產,而放棄優勢較小或劣勢較大產品的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說成為以後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基石,為自由貿易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根據。此後,國際貿易理論的主流學派就-直倡導自由貿易,並將其作為貿易政策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在貿易實踐上,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19世紀中期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以英國為主的各主要西方國家都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二戰後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以及GATT和WTO所建立的多邊貿易體制都深受此理論的影響。

核心與前提

《國富論》

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自由貿易利益在不同類型國家間的實現是不均衡的。而且,斯密的自由貿易理論和李嘉圖的自由貿易理論是在理想經濟分析模型中建立的,這也是自由貿易理論的前提。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假定,一是"簡單化"的假定,即假定貨幣是"中性化"的參加貿易的國家只有兩個、商品只有兩種、生產商品的要素只有兩類,不考慮商品的運輸費用;二是"靜態化"的假定,即假定一國的生產要素總量、生產技術水平、國民收入分配形態、居民消費偏好是既定的、不變的,生產要素在國際間不能自由流動;三是"完美化"的假定,即假定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實行市場經濟制度,市場完全自由競爭,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前提及按自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國際分工格局自由地參與國際貿易外,自由貿易理論所描述的自由貿易利益的實現還有着其暗含和內在的其他前提。主要是:

1.國際分工可按各國的絕對或比較優勢無條件進行。

可以說,分工是兩國進行貿易和獲得貿易利益的前提條件,只有實現分工,自由貿易理論的貿易利益才能實現。在現實經濟中,在自由貿易理論所論述的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兩國各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能夠進入對方國家市場,分工是能夠實現的。而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劣勢的國家,其有比較優勢而沒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要在市場自由競爭的條件下進入對方國家市場是很難的。畢竟,劣勢產品占領強勢產品的市場是不符合成本和價格競爭法則的。相反,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都處於優勢的國家,則可以完全占領劣勢國家的市場。但自由貿易理論暗含的前提是自由競爭下分工可無條件進行。

2.因分工造成的各國產業調整無須成本。

若按自由貿易理論所述,兩國根據各自的絕對或比較優勢所在進行分工和專業化生產,那麼,原來投資於絕對劣勢和比較劣勢產業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就必須移到新選擇的產業上來,有些具有專甩性的資產如生產設備則將被淘汰。而無論是轉移或被淘汰,作為國家範圍的產業調整,成本都是巨大的。這一成本在兩國貿易利益中所占比重有多少,以及由於該成本的存在,產業調整乃至國際分工能否順利達成,自由貿易理論在闡述它的理論基礎和貿易前提-分工時,沒有予以考慮。而與之相對的,現代動態競爭的貿易理論就認為,調整既不是瞬間發生的也不是不需成本的。

3.各國市場容量相等,貿易收支完全平衡。

在自由貿易理論關於參加貿易的國家只有兩個、商品只有兩種、商品生產要素只有兩類的假定,即"2-2-2"分析模型中,還暗含的-個前提就是,兩國各自的出口額等於對方的進口額,貿易收支完全平衡。即兩國的市場容量相同,國內的供求處於恆定均衡狀況。然而,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取決於市場範圍的大小。對外貿易也取決於本國和對方國家市場的需求和供給能力。不同的供求狀況,導致不同的貿易結果,並非只要有絕對和比較優勢就可以完成自由貿易。在現實經濟中,各國或多或少地存在貿易順差或貿易逆差,幾乎不存在貿易收支完全平衡的狀況也證明了這一點。

4.規模報酬不變。

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發展了比較利益學說。他們創立的要素稟賦論認為,各國的要素稟賦是有差異的,要素的稟賦狀況影響要素的價格,進而影響產品的生產成本,一國只有專業化生產和出口其豐裕要素密集型的產品,進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產品,才能獲得貿易利益並增加整個社會福利。要素稟賦論是以資源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利益理論。作為繼絕對成本論和比較成本論之後最有影響的自由貿易理論,其研究模型和假定與比較利益論基本-致,但相對於比較利益論的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差異既定的假定,要素稟賦論假定各國勞動生產率或技術水平是不存在差異的,因此,其另一重要假設是規模報酬不變,即廠商的生產函數不隨其規模的擴大而改變,因而擴大規模影響商品的價格,進而影響貿易的基礎。

理論要點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有: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參考來源